夏季气温居高不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胸痛中心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多位患者因突发该病被紧急送医,由于救治及时,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近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胸痛中心成功抢救一位急性心梗命悬一线的八旬高龄老人,为表感激之情,家属特意送来一面印有“精湛医术复健康,尽心尽责为患者”字样的锦旗。
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刘骅主任医师提醒市民:“夏季高温来袭,除了要注意防暑降温,还要警惕急性心梗的发生。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尤其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
病例回放
近日,80岁的李爷爷(化名)在户外劳作后突发心前区持续性疼痛,伴大汗淋漓、烦躁不安与濒死感。患者家属立即拨打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急救电话。
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已出现心源性休克,病情异常凶险。患者未到,信息先行。急救中心医生将心电图上传至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胸痛中心联络群。刘骅查看心电图后,立即启动“先救治,后收费”的绿色急救通道。
手术实施
在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高危状态下,刘骅主任、李晓波博士与介入室医护人员紧密协作,凭借精湛技术和默契配合,精准、快速地为李爷爷实施了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为其提供了专业的心脏康复诊疗和指导。目前李爷爷已平安出院。
(▲急诊冠脉造影影像:红圈部分为完全闭塞的右冠动脉)
(▲冠脉内植入支架后:支架植入后血流完全恢复)
为何夏季心梗频发?
1.未及时补充水分
夏季天气较热,在出汗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
2.情绪波动大
高温天气会使人比较烦躁,情绪波动较大易引起血压波动。
3.内循环紊乱
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使动脉斑块变得不稳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4.冷热交替
进出空调房时冷热交替,易引发血管痉挛、收缩。
5.不良生活习惯
如无节制饮酒、深夜进食烧烤等油腻夜宵,加之作息不规律,会显著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梗发生概率。
夏季高危人群
第一类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存在肥胖、吸烟、高龄、早发猝死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者,特别是既往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
第二类
夏季新陈代谢旺盛,青年人出汗多易脱水,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部分年轻人喜食冷饮、贪凉,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梗。
第三类
既往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的青年人,工作压力大、熬夜、交感张力高的人群,也易发生心肌梗死。
夏季科学预防心梗,注意这几件事
1.高温天胸闷不要拖延
持续高温下,若感觉胸闷、胸痛、心慌、乏力,尤其是老年人,切勿大意,这可能是心梗先兆(发病前3-7天出现率约30%-40%),应及时就医。
2.室内外温差最好别超8℃
心血管病患者尤其要警惕高温及室内外温差。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低,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过8℃。
3.进出空调房先在门口站一会儿
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凉爽的空调房或从空调房外出,可以先敞开房门,在门口站一会,给身体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心脏有个适应的过程,避免血管受过度冷热刺激引发痉挛。
4.及时补水
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血黏度增加、流速减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诱发心绞痛、心梗和脑卒中等。除白天规律饮水外,晨起一杯温开水、睡前喝少量温水也是好习惯。
5.不要大量进食冰冷食物
避免迅速、大口饮用冰镇饮料或大量进食冰冷食物。突然的寒冷刺激易致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且冷食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
6.有冠心病,夏季少冲凉
冠心病患者夏季应避免洗冷水澡。寒冷刺激易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乃至心梗。温水洗澡更适宜,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7.远离嘈杂稳住情绪
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闷热、嘈杂环境易致烦躁,情绪激动或紧张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应注意保持心态平和愉悦。当环境气温达32℃时,老年人要减少体力活动,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群密集场所。
8.别随意停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务必遵医嘱坚持服药,切勿擅自停药。不能因夏季饮食清淡、血压血脂暂时正常就自行停药。实际上降压降脂药物,同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或保护血管内膜的作用。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唐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