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化妆品中的防腐剂顺着下水道进入河流,当塑料瓶在海洋中分解成微米级碎片——这些被称为“新兴污染物”(ECs)的隐形威胁,正随着我国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凸显。作为全球最大化学品生产国,我国化工产值预计2030年将占全球总量的50%。如何在保障产业发展的同时守住生态安全底线?近日发表于《Engineering》的一项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ECs治理的“进展与困局”,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科学路径。

从“永久化学物”到微塑料:ECs为何难治理?

ECs并非单一物质,而是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Cs)、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及微塑料在内的“污染物家族”。它们如同环境中的“隐形杀手”:PFAS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因难以降解被称为“永久化学物”,双酚A可能干扰人体激素平衡,微塑料则能通过食物链层层累积。自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全球科研已形成“识别-溯源-风险评估-控制”的全链条研究体系,而国际社会的治理行动也在加速。

欧盟2023年提出的PFASs禁令计划限制超1万种物质,若2026年实施将成史上最大规模化学品管控;美国EPA则将饮用水中PFOA和PFOS限值设为4纳克/升,相当于在标准游泳池中仅允许溶解一小勺糖。相比之下,我国虽在2022年出台《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筛查-评估-控制”与“限制-减少-治理”双框架,但执行中仍面临“家底不清、标准缺失、技术滞后”等现实挑战。

中国方案:31省联动,但“四大短板”待补

目前,我国31个省份已全部出台地方ECs治理方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也于今年3月正式生效。过去20年,我国更成功淘汰20余种POPs,处置超10万吨历史遗留废物,在履约《斯德哥尔摩公约》方面成效显著。然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团队指出,当前治理体系仍存在“四大短板”:

首先是污染源头“一本糊涂账”——多数EC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数据尚未建立完整台账,精准溯源如同“盲人摸象”。其次,监测网络“东密西疏”,长期区域性数据匮乏,难以勾勒全国污染图景。再者,风险评估标准不统一,不同计算方法可能导致结论差异,企业缺乏明确减排依据。最后,部分高风险化学品缺乏安全替代品,新技术研发跟不上污染物新增速度,形成“旧账未清又添新账”的被动局面。

破局四步走:从“清单”到“标准”的全链条防控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建立ECs“动态身份证系统”,利用人工智能预测其毒性与环境行为;构建全国统一的监测数据库,像“环境CT”般实时追踪污染变化;制定基于我国生态特征的风险评估标准,例如针对特有物种调整毒性阈值;以长江、黄河流域为试点,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

技术创新被视为关键抓手。例如,开发能同时去除常规污染物和ECs的绿色工艺,通过分子设计研发环境友好型替代品。研究强调,ECs治理不仅是环保任务,更是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升级、提升我国全球环境治理话语权的重要契机。随着《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深入实施,这场“隐形污染”阻击战正从政策纸面走向落地实践。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