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每天使用的护肤品、服用的药品最终流入江河,当塑料瓶在环境中分解成肉眼难见的微粒——这些被称为“新兴污染物”(ECs)的物质,正悄然威胁着生态与健康。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品生产和消费国,化工产值预计2030年将占全球50%,如何在发展中管控这类“隐形风险”?近日发表于《Engineering》的研究,系统剖析了我国ECs治理的现状与破局路径。
从“隐形污染”到全球行动:ECs为何突然成焦点?
ECs并非单一污染物,而是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Cs)、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及微塑料在内的“污染物家族”。它们像潜伏的“环境刺客”:双酚A可能干扰人体激素,微塑料能通过食物链累积,PFAS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更是被称为“永久化学物”。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概念提出后,全球科研迅速推进,如今已形成“识别-溯源-风险-控制”的全链条研究框架。
国际社会早已行动。欧盟2023年提出史上最严PFASs禁令,计划2026年起限制超1万种相关物质,尽管部分行业因缺乏替代品强烈反对;美国EPA则设定饮用水中PFOA和PFOS的强制限值为4纳克/升,相当于在标准游泳池中仅允许放入一小勺糖的量。相比之下,我国虽在2022年出台《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筛查-评估-控制”和“限制-减少-治理”双框架,但执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的“防控拼图”:31省已行动,但四大瓶颈待突破
打开我国ECs治理地图,31个省份已全部出台地方实施方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也于今年3月生效。过去20年,我国更成功淘汰20余种POPs,处置超10万吨历史遗留废物。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团队指出,当前治理仍像“拼图缺角”:
首先是“家底不清”——多数EC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数据仍是空白,好比医生看病却没有病历。其次,监测网络“东密西疏”,长期区域性数据匮乏,难以准确评估污染特征。再者,标准体系滞后,风险评估方法不统一,企业缺乏减排动力。最后,部分POPs替代品技术不成熟,新污染物还在不断涌现,形成“旧账未清又添新账”的局面。
破局之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研究提出四大解决方案:建立ECs“身份证系统”,通过人工智能预测其毒性和环境行为;构建全国统一的监测数据库,就像给环境装上“电子眼”;制定基于本土生态特征的风险评估标准,比如针对我国特有物种调整毒性阈值;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以长江、黄河流域为试点建立流域尺度防控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创新被视为关键。例如,开发能同时去除常规污染物和ECs的绿色低碳技术,或通过“分子设计”创造环境友好的化学品替代品。正如研究指出,ECs治理不仅是环保任务,更是推动我国化工产业升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契机。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