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常对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说:“您的心脏电路老化了,起搏器就是给您配了个‘智能小马达’——它只在心脏偷懒时推它一把!”

装了起搏器后,绝大多数人都能恢复正常生活,但它毕竟是个精密的电子设备,需要您的爱护和配合。起搏器术后做好这5件事,就能和这个小助手和平共处几十年。

一、和电磁设备“友好相处”:别让干扰钻空子

**核心原则:**强磁场可能让起搏器“懵圈”,但日常电器很安全!

必做动作:

过安检时亮出起搏器卡片,要求手检(避免金属探测仪贴胸扫描);

手机放在起搏器对侧口袋,通话用对侧耳朵;

任何医疗检查前必须告知医生装了起搏器!

二、运动有讲究:保护胸口的“小盒子”

**原则:**避免撞击和过度拉伸,但别当“玻璃人”!

**鼓励做:**散步、慢跑、游泳(伤口愈合后)、太极拳、固定自行车。

避免做:

足球、篮球、拳击等激烈对抗运动;

举重、单杠等拉扯胸肌的活动(尤其术后3个月内);

起搏器侧手臂勿突然高举(如用力挥高尔夫杆)。

术后康复时间表:

1个月内:散步为主,手臂勿高举过肩;

1-3个月:可逐步恢复轻中度运动;

3个月后:导线已牢固,多数日常活动无碍。

三、定期“体检”不能省:关键在随访!

起搏器需要终身维护:

•随访时间:

术后1个月、3个月 → 每半年1次 → 电池快耗尽时每3个月1次。

•检查内容:

用专用仪器无线读取数据;

检查电池电量、导线状态、工作模式;

根据您的心跳情况调整参数。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副主任李贺提示:即使感觉良好也必须按时复查!电池耗尽前会提前预警(如心跳变慢),突然停机很危险。

四、警惕身体“异常信号”:及时求救

出现以下情况马上去医院:

1. 伤口红肿流脓(感染风险);

2. 持续打嗝/腹部抽动(导线刺激膈神经);

3. 头晕、眼前发黑、突然乏力(起搏器可能失灵);

4. 心跳特别快/慢/乱(自测脉搏异常);

5. 胸口皮肤发烫、破溃(起搏器移位或感染)。

五、随身携带“救命卡片”:关键时刻派大用

起搏器识别卡就是您的“电子身份证”:

卡片信息包括:您的姓名、起搏器型号、植入日期、医院。

用途:

坐飞机安检快速通行;

急诊时医生立刻知情;

乘磁悬浮等特殊交通工具时出示。

**建议:**手机存电子版,钱包放实体卡,家属备份复印件

医生总结:起搏器生活指南

**1个心态:**它只是备用队员,多数时间在休息!

**2个远离:**远离强磁场、远离胸口撞击!

**3个坚持:**坚持随访、坚持自测脉搏、坚持带识别卡!

4个知道:

知道电池能用几年(一般6-15年);

知道哪些设备要避开;

知道伤口如何护理(保持干燥2周);

知道什么症状要就医。

一个“小马达”,守护半生心跳。 科学使用它,您照样可以旅行、跳舞、含饴弄孙——生命依然自由澎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 李贺 王朝华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