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历来是千钧重担,时刻牵动着亿万家庭的敏感神经。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从食品安全到设施安全,从踩踏风险到霸凌事件,这些悲剧、事故多与思想麻痹相关。校园安全需全社会共同守护,且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校园安全需要构筑一个如人体免疫系统般严密、反应灵敏的动态安全体系。
首先,物理安全构筑是这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坚固屏障。校园安防设施的现代化与标准化建设,譬如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升级教室门窗限位器、建立高效出入管理系统,是基础性的“物理防线”。但“防”字背后,更需智慧与温度——不能为安全而让校园变成压抑的“铁笼”。学校空间设计应巧妙融合安全功能与育人环境,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营造亲切开放的氛围。学校安全建设需在“防”的刚性与“育”的柔韧间取得平衡,让安全屏障既坚固如磐石又轻盈如空气。
其次,制度机制则是维系整个免疫系统运转的精密规则。建立学校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明确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构建起涵盖校长、教师、安保、家长乃至社区的全链条责任网络,是“制度防线”的核心。这如同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与协同作战能力,确保一旦有“病毒”入侵,各环节能瞬间响应、精准发力。教育部“护校安园”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正是以制度化手段织密安全之网,为校园安全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再次,人文关怀的滋养是免疫系统得以持续强韧的灵魂。校园安全最终指向的是鲜活生命,而守护心灵安全同样重要。当学生心理困境被及早识别、师生互信关系日益牢固、关怀文化成为校园底色时,学生们便能像拥有强大免疫力的健康个体,有力量识别并抵御潜在危险。这种源自内心的安全感,才是真正让社会“放心”的深层基石。
最后,家校社协同如同免疫系统获得外部强援。安全并非学校独担之责。家长安全教育意识的提升、社区资源的有效介入、公安部门的强力支持,共同形成外部支持网络。唯有当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安全问题上高度协同,校园安全才能真正凝聚为全社会的强大共识与合力。
作者:何岩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四川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