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高温事件在众多区域的频次、强度及持续时间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今年夏季,河南省多地持续出现最高气温接近40℃的极端高温天气。在此背景下,户外作业人群的健康风险亟待关注,其中热射病构成重大威胁。

一、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属于高温相关急症,具有极高的致死率。是由于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 ( 如谵妄、惊厥、昏迷 ) 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急性临床综合征。

二、谁更容易成为目标?

1、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环境温度高、湿度大(影响汗液蒸发散热)。

通风不良:密闭、不通风的空间。

烈日直射:缺乏遮阳。

热浪: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是经典热射病的主要诱因。

2、个体因素:

年龄:婴幼儿、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感知迟钝、常合并基础病)。

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甲亢、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等。

脱水状态:饮水不足、呕吐腹泻、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

某些药物:利尿剂、抗胆碱能药(如某些感冒药、抗组胺药)、β受体阻滞剂、精神类药物等(影响体温调节或排汗)。

过度劳累:高强度体力活动如运动员、军人、建筑工人、消防员、外卖员,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酗酒。

对热不适应:从凉爽地区突然进入炎热环境。

3、行为因素:

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如户外工作、运动、封闭车厢内)。

穿着不透气、厚重的衣物阻碍散热。

忽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三、热射病的诊断

(1) 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

(2) 高强度运动

(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

(4) 核心体温>40℃

(5) 多器官(≥2个)功能损伤表现(循环、肝、肾、横纹肌、胃肠、肺等)

(6)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弥散性血管性凝血

热射病诊断具备(1)(2)中任一条,和(3)(4)(5)(6)中任一条,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可诊断为热射病

四、热射病的危险信号

核心体温急剧升高:直肠温度通常> 40℃。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行为异常、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烦躁不安、谵妄(说胡话)、抽搐(热性惊厥)、昏迷。

皮肤改变:经典热射病可能皮肤干热发红;劳力型热射病初期可能大量出汗,后期也可无汗。

循环系统:心率极快(心动过速)、血压早期可能升高后期可下降(休克)。

呼吸系统:呼吸急促。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

肌肉:常伴横纹肌溶解(肌肉疼痛、无力,尿液呈茶色或酱油色)。

凝血功能异常:皮肤瘀点瘀斑、鼻衄、呕血、便血等。

关键:一旦出现高热+意识障碍(如神志不清、昏迷),无论有无出汗,必须立即、马上怀疑热射病并启动急救!

五、生死时速——急救措施(争分夺秒!)

现场急救(争分夺秒)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做到脱、泡、测、补、通、静。快速、有效、持续地降低核心体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脱:同时脱离热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或空调环境,脱去多余衣物。

泡:冷水浸泡法,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入冷水中(如浴缸、溪流),持续搅拌水(需注意安全,避免溺水)。冰水擦浴/湿冷毛巾覆盖;强力扇风,促进蒸发和对流散热。避免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对热射病无效,且可能加重肝肾损伤。

测:准确测量体温,通过肛温、耳温、腋温测量。

补: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

通: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禁止喂水,如有呕吐尽快清除口腔分泌物。

静:尽快控制抽搐。

现场降温效果不理想时边降温边转运,转至医院进行专业救治。

六、防患于未然

避免高温暴露: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减少高温时段(10:00-16:00)外出,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剧烈活动(如运动、劳动)。选择宽松、轻薄、浅色、透气(如棉、麻)的衣物,戴宽檐帽、太阳镜。

关注高危人群:对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户外工作者、运动员等,给予特别关注和照料。提醒他们注意防暑,帮助其创造凉爽环境。室内环境,保持通风,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特别关注老年人、婴幼儿等脆弱人群的居室环境。绝对不要将婴幼儿、老人单独留在停放的汽车内!没有空调,车内温度可在短时间内升至致命水平。

保持充足水分和电解质:主动、规律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高温或活动出汗多时,少量多次选择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

合理作息与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清淡,多吃蔬果。

避免诱因:高温天避免饮酒和含咖啡因饮料(利尿)。

了解中暑先兆:如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心慌、大量出汗等先兆中暑症状,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阴凉处休息、降温、补充水分。这是防止进展为热射病的最后防线!

参考文献:宋景春,宋青,张伟等,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 解放军医学杂志,2025,50(4):367-386.

作者:张晓娟 杨飞 孙同文

来源: 危重医学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