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最近总觉得脸色发黄,浑身没劲儿,起初以为是“脾虚”——消化不好、气血不足闹的。可没想到,脸色一天比一天黄,直到来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检查,才发现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背后捣乱。

生活中,不少人遇到皮肤发黄会先想到调理脾胃,但有时候,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今天血液内科王航主任就来聊聊,怎么区分不同原因的皮肤发黄,以及溶血性贫血的那些事儿。

什么情况需警惕溶血性贫血?

中医里,皮肤发黄多归为“黄疸”,确实常和“脾虚”“湿热”相关。比如饮食油腻后出现的皮肤发黄,可能伴随腹胀、乏力,多是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所致。某些肝胆疾病的患者也可出现“黄疸”,但如果皮肤发黄同时有以下几个特点,就要警惕溶血性贫血,前往血液专科就诊。

**1、黄疸来得急或反复出现:**皮肤和眼白(巩膜)发黄明显,或尿液颜色变深(像浓茶或酱油色),或伴有寒战高热、腰背酸痛。

**2、伴随明显的贫血症状:**如头晕、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稍微活动就累。

3、肝或脾脏肿大(如摸到肚子里有硬块)。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快,骨髓造血无法代偿而引发的贫血,原因主要分两大类:

**1、红细胞自身异常,**比如遗传导致的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陷(如蚕豆病)或血红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

**2、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像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感染(如疟疾)、药物(如某些抗生素)、输血反应、脾功能亢进等。

怀疑溶血性贫血,需要做哪些检查?

血常规、骨髓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尿液检查、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细胞内在缺陷的检测等。

溶血性贫血如何治疗?

治疗的关键在于病因治疗。西药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严重时可能需要输血或脾切除,快速控制病情。

中医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是根本,外感或内生的湿热、瘀血是诱因。治疗会根据具体情况辨证用药:湿热明显时,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脾肾不足时,用黄芪、当归、山药等健脾补肾、益气生血;瘀血明显时,加丹参、桃仁活血通络,改善气血运行。

专家提醒

血液内科王航主任提醒:皮肤发黄别只当“脾虚”调理,尤其是伴随明显贫血、尿色加深时,及时就医排查溶血性贫血才能避免耽误病情。日常养护也很重要,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冒,饮食上少吃辛辣油腻,多吃山药、红枣、瘦肉等补气血的食物,帮身体维持“气血平衡”。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左筱兰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左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