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法荣 浙江求是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海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所有的心脏病进展到一定程度均可出现心律失常,患者可以表现为心慌、胸闷、乏力、活动时憋气等不适症状,也可以感觉不到明显不适而依然危机四伏。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对于已经出现或尚未出现心律失常的人,如何才能预防心律失常呢?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梳理一下预防心律失常的关键注意事项,包括从生活方式、疾病管理到日常细节等方面,以帮助降心律失常的风险。

一、生活方式调整:从日常习惯守护心脏

(一)控制刺激物摄入

1、减少咖啡因:每日咖啡因≤400毫克(约4杯美式咖啡),过量可能诱发早搏或心动过速;

2、限制酒精:酒精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男性每日酒精量≤25克,女性≤15克(酗酒者风险更高);

3、避免尼古丁:吸烟时尼古丁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戒烟可显著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二)规律作息与睡眠

1、每天固定作息时间,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

2、避免熬夜或昼夜颠倒,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房颤、室性早搏等风险;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需积极治疗(如使用呼吸机),因缺氧会诱发心律失常。

(三)适度运动,避免极端

1、推荐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可增强心肌功能,降低房颤风险;

2、避免过度运动:马拉松等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可能对部分人(如隐性心脏疾病患者)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运动需量力而行;

3、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四)情绪与压力管理

1、长期焦虑、愤怒或压力过大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失常,可通过冥想、正念训练、兴趣爱好等释放压力;

2、学会调节情绪,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如过度兴奋、紧张)。

二、饮食管理:科学饮食助力心脏节律

(一)低钠高钾,保护心肌

1、每日盐摄入<5克,高盐饮食会增加高血压风险,间接诱发心律失常;

2、多吃高钾食物(如香蕉、菠菜、红薯),钾可对抗钠的升压作用,维持心肌电活动稳定。

(二)增加Omega-3脂肪酸与膳食纤维

1、每周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其Omega-3脂肪酸可降低房颤和猝死风险;

2、全谷物、蔬菜、豆类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脂和血压,间接保护心脏。

(三)避免暴饮暴食与刺激性饮食

1、过饱会增加心脏负担,建议少食多餐;

2、减少辛辣食物、含咖啡因的饮料(如能量饮料)及高糖食品,避免刺激交感神经。

(四)保证水分与电解质平衡

1、脱水会导致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易引发心律失常,每日饮水1.5-2升(高温或运动后需增加);

2、腹泻、呕吐时及时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

三、基础疾病与药物管理:消除潜在隐患

(一)控制慢性疾病

1、高血压:长期血压失控会导致心肌肥厚,增加房颤风险,需严格控制血压<140/90mmHg(高龄或糖尿病患者需更低);

2、冠心病/心衰: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规范治疗(如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避免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

3、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均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或过缓,需定期查甲状腺功能并规范用药。

(二)谨慎使用药物与补充剂

1、非处方药:避免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如某些止咳药、鼻减充血剂),可能引起心率加快;

2、处方药:某些抗抑郁药、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心律失常药,本身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调整剂量;

3、补充剂:过量摄入镁、钙、铁等矿物质可能干扰心脏电活动,如需补充需咨询医生。

(三)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1、如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需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中药、保健品),避免相互作用增加风险。

四、警惕危险信号,及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1、突发心悸、心跳过快(静息心率>100次/分)或过慢(<50次/分),伴头晕、黑矇;

2、胸痛持续不缓解,伴呼吸困难、冷汗;

3、晕厥或接近晕厥(眼前发黑、站立不稳);

4、已知心律失常患者(如房颤)出现新的症状或症状加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房颤患者:

1、需长期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栓塞;

2、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或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二)运动员或健身爱好者:

1、赛前进行全面心脏筛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排除肥厚型心肌病等隐性疾病;

2、滥用兴奋剂(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卡因),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三)老年人:

1、随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退化,需定期体检(每年至少1次心电图);

2、体位时动作缓慢(如从卧位到站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诱发心律失常。

总结:预防心律失常的核心原则

•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情绪管理;

•饮食:低钠高钾、控糖限刺激、保证营养均衡;

•疾病管理: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规范治疗基础病;

•关键:重视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避免“硬扛”,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严重后果(如心脏骤停、脑卒中)的风险。

此外,如有家族性心律失常病史(如长QT综合征),建议进行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早期预防尤为重要。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