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抽血,护士拿出红、黄、绿、蓝、紫……不同颜色的管子,你是不是好奇:“为什么别人抽那几种颜色,我抽这几种?难道要集齐‘彩虹管’才能召唤健康?”
别急!这些颜色可不是随便选的,每种都藏着重要的“科学密码”,直接关系到你的检查结果准不准。
简单说:颜色不同,任务不同!
不同的血液检查,需要不同“状态”的血液样本:
有的检查需要血液里的细胞成分(如数数红细胞、白细胞)——需要全血不能凝固。
有的检查需要血液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清澈液体部分(血清)——需要血液快速凝固。
有的检查需要未凝的全血离心分离出来上清液(血浆)——需要离心前的全血不能凝固。
凝血功能检查更需要精准的比例——需要特定抗凝剂且比例精确。
为了满足这些五花八门的要求,科学家给不同的采血管加入了不同的“添加剂”,并用管帽的颜色来区分它们。下次抽血,看看护士用了哪些颜色,你就大概知道要做哪类检查啦!
一图/表读懂常见采血管 (重点在此!)
关于抽血方式的小知识
静脉血vs动脉血: 绝大多数检查(表格里那些)抽的都是静脉血(就是你手臂上绑上止血带后能看到的血管)。只有在需要精确了解身体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比如判断严重呼吸困难的原因)时,才需要抽动脉血(比如手腕或腹股沟处能摸到搏动的血管)。动脉血压力大,抽完需要更用力、更长时间按压止血(通常5分钟以上)。
为什么扎胳膊肘? 这里的血管通常比较粗、浅,容易找到,穿刺成功率高,出血快,相对疼痛感也轻一些。
常见问题
Q:为什么有时抽好几管,有时只抽一管?
A: 完全取决于医生开的检查项目!不同检查可能需要不同处理的血液(比如同时查血常规需要紫管,查肝功能需要红或黄管,查凝血需要蓝管),所以就需要抽多管。如果几个检查恰好能用同一种处理的血液样本,那就只需要抽一管了。
Q:不同医院管子颜色会不一样吗?
A: 基本不会!国内绝大多数医院都遵循国际通用的颜色标准(就像我们上面表格列的那样),这是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极个别特殊项目可能有专用管,但常规检查颜色标准是统一的。
Q:为什么抽完血胳膊青了一大块?
A: 这叫“皮下淤血/淤青”,非常常见。主要原因有:
按压不当是主因! 针扎穿了血管壁,需要时间愈合。正确做法是:抽完血拔针后,立刻用棉签/棉球准确按压在血管穿刺点上(通常在皮肤针眼上方一点),垂直用力压,手臂伸直,持续按压至少5分钟(如果吃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需要压更久,10分钟-15分钟)。千万别只按皮肤、过早松手、中途查看、揉搓或者屈肘!
血管因素: 血管细、脆(如老年人)、位置深不易找。
个体差异: 皮肤白的人淤青更明显,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或凝血功能异常的人更容易淤青。
护士技术影响较小: 即使技术娴熟,遇到血管条件不好或按压不当,也可能淤青。怎么办? 大部分淤青1周-2周会自己吸收消失。24小时内可冷敷减少出血,48小时后温敷促进吸收。如果淤青范围快速扩大、疼痛剧烈、手发麻发冷,要赶紧看医生!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俞月婷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