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觐伟 深圳市儿童医院 康复治疗师

审核:王景刚 深圳市儿童医院 副主任医师

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通常发生在6个月至6岁的婴幼儿中。当孩子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眼球上翻等症状时,家长往往会陷入恐慌。然而,绝大多数热性惊厥预后良好,科学应对是关键。本文将从症状识别、急救处理、预防措施等方面,为家长提供全面指导。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热性惊厥是什么?

热性惊厥是儿童在发热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发生的全身性或局灶性抽搐,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后意识可迅速恢复。其核心机制与儿童大脑发育不完善、对发热敏感性高有关,发热(体温≥38°C)是主要诱因[1]。

热性惊厥的分类:

1.单纯型热性惊厥(占70%~80%):表现为全身性抽搐,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仅发作1次。预后良好,极少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

2.复杂型热性惊厥:表现为局灶性抽搐、持续时间≥1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2次。需进一步检查排除癫痫、脑炎等疾病。

高发人群:

1.儿童群体:年龄处于 6 个月至 6 岁的儿童属于高发人群,其中 12~18 个月为发病高峰期。

2.有家族病史者:若家族中存在热性惊厥或癫痫病史,孩子发生相关病症的风险会显著增高。

3.存在感染诱因者: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胃肠炎等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的诱发因素,易引发相关病症。

二、如何识别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的典型表现包括:

1.突发抽搐:全身肌肉强直或阵挛性抽搐,可能伴有肢体抖动、头后仰。

2.意识丧失:孩子对呼唤无反应,双眼凝视或上翻。

3.呼吸异常:呼吸暂停、面色发绀(青紫)或苍白。

4.其他症状: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少数情况)。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癫痫:可无发热诱因,抽搐形式多样,可能反复发作。

2.脑炎/脑膜炎:常伴随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

3.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引起的抽搐,通常无发热。

误区澄清:

1.“烧抽了会变傻”:单纯型热性惊厥极少导致智力损伤。

2.“抽搐时掐人中能止惊”:无科学依据,反而可能造成皮肤损伤或干扰观察。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突发惊厥时,家长如何科学应对?

1.保持冷静,确保安全:将孩子移至平坦安全处(如地面),远离尖锐、坚硬物品,避免二次伤害。避免强行按压或束缚孩子肢体,以免造成损伤。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孩子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利于口鼻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流出,防止误吸窒息。用干净纱布或毛巾轻柔擦拭口鼻分泌物,避免将手指或物品伸入口腔深处。

3.物理降温(在惊厥停止后进行):惊厥缓解后,可用温水(32~34℃)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辅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袋冷敷,可能引发寒战或冻伤。

4.记录发作情况:观察并记录抽搐开始时间、持续时间、肢体动作、双眼状态、意识恢复情况等,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在不移动孩子、不影响安全操作的前提下,拍摄视频可辅助医生判断抽搐类型。

5.及时就医

(1)需立即就医的情况:抽搐持续>5分钟;24小时内反复发作;抽搐停止后仍意识不清、呼吸困难、面色持续发绀或苍白[2];首次发作或复杂型热性惊厥表现。

(2)就医后处理:医生可能安排血常规、脑电图、头颅CT/MRI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因;必要时医生会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控制症状。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常见错误操作:

1.喂水/喂药:惊厥发作时意识不清,喂食易导致窒息。

2.强行撬开牙关:可能导致口腔软组织损伤、牙齿损伤或家长手指被咬伤。

3.包裹过厚:不利于散热,可能加重发热。

四、如何预防热性惊厥复发?

日常预防措施:

1.控制体温:发热时(体温≥38℃)及时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按说明书剂量使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减少衣物)可作为辅助。保持室内通风,环境温度适宜。

2.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户外活动。按时接种疫苗,预防常见感染(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3.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短时间内体温骤升(如剧烈运动后立即进入高温环境)。孩子生病(尤其发热性疾病)期间,密切监测体温,特别是夜间。

药物预防(需医生严格评估后决定):

1.间歇性用药:对于频繁发作(如半年内≥3次或1年内≥4次)或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医生可能会建议在发热开始时(体温≥38°C)使用地西泮口服液或栓剂(剂量遵医嘱,通常0.3~0.5mg/kg)。

2.长期用药:仅适用于极少数具有极高癫痫转化风险的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并定期监测。

五、热性惊厥的预后与家庭护理

预后情况:

1.单纯型热性惊厥患儿中,绝大多数(约95%)在6岁后不再发作。

2.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中,少数(2%~5%)后续可能发展为癫痫(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3.单纯型热性惊厥发作本身不会导致脑损伤或智力下降。

家庭护理要点:

1.心理支持:惊厥后孩子可能受惊害怕,家长需保持平静,耐心安抚,避免使用“抽风”等刺激性词汇。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孩子焦虑。

2.观察病情:发热期间定期(如每2~4小时)测量体温,记录用药情况及惊厥发作详情(如有)。若退热后仍精神萎靡、嗜睡、持续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需警惕颅内感染,及时就医。

3.定期随访:惊厥发作后,按医生建议时间(如1~2周内)复诊,评估孩子恢复情况及神经系统状况。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通常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如每3~6个月),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安排脑电图等检查。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六、家长常见问题解答

1.热性惊厥会遗传吗?

答:有家族史的孩子发病风险增高,但并非必然遗传。

2.惊厥发作时需要掐人中或针刺放血吗?

答:绝对不需要。 这些方法无效且可能造成伤害(皮肤损伤、感染)。

3.孩子惊厥后需要住院观察吗?

答:单纯型热性惊厥且发作时间短、恢复良好的孩子,通常无需住院。首次发作、复杂型、发作时间长、恢复不佳或有其他异常情况者通常需要住院观察和检查。

4.热性惊厥会影响疫苗接种吗?

答:单纯型热性惊厥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孩子可按计划接种疫苗。对于复杂型热性惊厥或有癫痫的患儿,接种前应咨询医生评估。

七、结语:科学应对,守护孩子健康

热性惊厥虽来势汹汹,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家长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避免盲目恐慌;日常生活中注重体温监测、增强孩子抵抗力,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若孩子发生惊厥,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随访是关键。通过科学的护理与温暖的心理支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家长也能从容应对这一成长中的“小插曲”[3]。

参考文献:

[1]《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

[3]美国儿科学会(AAP)《Febrile Seizure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the Child With Simple Febrile Seizures》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