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起
我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据预测
7月16日至8月15日
我国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东北等地多阵雨或雷雨
江苏安徽需防范强对流
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7月15日),内蒙古中部、吉林东部、辽宁东部、河北东北部、北京东部、天津、山东中东部、江苏北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广西中西部、云南南部、西藏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河北北部、山东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
明天(7月16日),新疆伊犁河谷、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辽宁东部、江苏、安徽中部、河南西南部、云南中南部、西藏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江苏中部、云南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
气象部门提醒,东北、黄淮、江淮等地未来三天有阵雨或雷雨天气,特别是河南、安徽、江苏一带,对流能量充足,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公众请关注临近预报、预警信息,做好相关防范措施。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为什么“七下八上” 是防汛关键期?
汛期是一个水文学上的概念,它指的是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地显著上涨的时期。这个时期通常是由于流域内降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导致河水流量增加,水位上涨,并可能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气象上,“七下八上”一般是指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国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它还有个学名“华北雨季”。按照雨季防汛标准,有时候“七下八上”的“在岗”时间也可以延伸为7月中旬后半段到8月中旬后半段,大约一个月。
“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及东北地区降水天气明显增多,容易出现洪涝及次生灾害,如城市内涝、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同时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台风活动进入活跃期,沿海地区易受台风、降水和风暴潮影响。
汛期的到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汛期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时期,对农业灌溉、水力发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汛期可能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位上涨,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正值暑期出行高峰期,
如何科学防汛?遇到危险又该如何自救?
(1)要关注天气预报,避免暴雨天气外出旅游,尤其是不要前往山区、河谷等易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地区。
(2)避免在空旷地带、大树下、高塔旁等易遭雷击的地方停留,及时进入安全的室内避雨避雷。
(3)注意防范大风天气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如避免在海边、山顶等风力较大的地方进行户外活动。
(4)避免在不明水情的水域游泳或进行其他涉水活动,防止溺水事故发生。不要冒险涉水通过洪水淹没的道路或桥梁,确保自身安全。
(5)注意驾驶安全,避免驶入积水过深的道路,以防车辆熄火或发生其他交通事故。在山区道路行驶时,注意防范山体滑坡、落石等灾害,确保行车安全。
(6)山洪和地质灾害发生时,逃生为重,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在沟谷停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和停留。同时要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再返回。
(7)饭前便后、接触过洪水后要洗手。切配的刀、板和盛装熟食的容器,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并用滚开的水或蒸煮等方式消毒杀菌。洪涝灾害过后,要及时清除室内外淤泥、垃圾、积水,防止蚊蝇孽生,保证环境清洁卫生;要及时对食品生产加工的设备、设施、用具和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避免二次污染。
暴雨来袭“十要十不要”
一起了解
↓↓↓
综合来源:应急管理部、新华网等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