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我是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也是菊花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与菊花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带大家重新认识我们的农学专业。

我出生在福建三明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植物的四季变化充满了兴趣,源于这种对植物生长的好奇。我在高考志愿表上郑重写下了观察园艺,进入南京农业大学,我师从园艺大家李鸿渐教授和作物遗传育种专家陈佩度教授,两位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深深影响了我。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实验田记录每一片花瓣的性状,在实验室分析遗传图谱的奥秘,这个过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农学正在进化为生命信息工程。

菊花原产中国,在我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也是世界上花卉资源和生产大国,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菊花品种却要从日本、欧洲引进,就是因为我国的菊花育种相对滞后,我们要培育市场认可度和商业应用价值高的自主品种,是非常不容易的。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石,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育种工作就无从谈起。但长期以来,我国菊花的种子资源缺乏系统收集和整理,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培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创新团队开启了一场“寻菊长征”。从云贵高原到青藏冰川,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荒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团队行程数十万公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库,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资源,为菊花全产业链的创新提供了战略储备。这也让我们菊花创新团队有了敢于和外国进口品种说不的底气。

同学们,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菊花为例,我们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破译了菊花基因组,揭示了菊花特异花型、花色的遗传基础,为精准育种提供了基因地图,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正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我们挖掘出抗蚜虫的黄金艾蒿,耐寒的细裂亚菊等优异抗性种质,从而培育出了一系列新奇特、抗性强的新品种。这些品种不仅观赏性好,还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极大地拓展了菊花的应用范围。

更让我们骄傲的是科技转化。在贵州麻江药谷江村,我们的菊花创新团队引入350多个菊花品种,建设千亩菊园。昔日的荒山坡变身“网红打卡地”,更成为了“金山银山”。在湖北麻城,濒临灭绝的福白菊获得了重生,打造了花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同时,从田间到花市,从实验室到直播间,我们团队研制的菊花口红、菊花护手霜等一系列美妆和洗护用品热销全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优品。当一朵菊花带动一方经济,我觉得农业科技的浪漫正是在于泥土地里的芬芳气与实验室里的黑科技有机融合,更在于科研的数据与市场的货架紧密链接。

同学们,也许你正在思考未来的星辰大海究竟在哪里?我想告诉你们,农业是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它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无论是选择农学、园艺还是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你们都可以在这个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南京农业大学作为中国农业教育的高地和科技创新的先锋,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农业英才,我们不仅提供一流的科研平台,更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未来农业,大有可为。中国农业的故事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书写,希望你们能在未来的农业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中国的农业科技走向世界,让中国的农业产业绽放光彩!


出品: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光明网

审核:王海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来源: 大国粮策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