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医院的走廊里,一位老人已经徘徊了大半夜。他一次次走到护士站,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大门什么时候开?”“首班公交车是几点?”“我没带钱,只能走回家了……”
这位老人忘记了门怎么开,忘记了自己早已可以免费乘车。这场景,正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世界中“日落综合征”的写照——当夜幕降临,混乱与恐惧便悄然苏醒:反复询问时间、执意要“出门上班”、在房间里焦躁踱步... 这绝非简单的“闹腾”,而是大脑生物钟崩坏的强烈信号,比失眠更危险。
对许多认知障碍的老人而言,夜晚不再是休息,而是迷失的开始。研究显示,超过60%的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日落综合征”。这背后,是大脑深处掌控时间的“总指挥”——“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在成片死亡,如同航船失去了罗盘。
警惕!“日落综合征”不仅仅是失眠或烦躁,它可能是大脑功能加速衰退的预警灯。若家中老人出现以下情况,务必高度警惕:
(1)“时间错乱”加剧:频繁在深夜(尤其是凌晨)无故起床、徘徊、翻找东西,仿佛生活在不同的时区。
(2)黄昏“风暴”高发:在19点-21点光线变化时,激越行为(如烦躁、哭闹、攻击性)发生率陡增,可达70%。这可能是光线变化触发的异常脑电活动。
(3)“记忆碎片”浮现:近期记忆快速消退,而异常清晰地念叨童年老宅门牌(如“102”)、儿歌或久远往事,近期的事情却忘得一干二净。
面对失控的生物钟,科学的非药物干预是关键!请收好这份护理“锦囊”:
(1)上午强光浴:10点左右,接受明亮光线(如专业灯或晴天户外)照射约30分钟,帮助校准生物钟,改善夜间睡眠。
(2)时间清晰化:放置醒目大钟(带日夜显示),配合语音报时提醒作息(如“晚上8点,吃药时间”)。
(3)屏蔽黄昏刺激:傍晚(约18点)拉紧遮光窗帘,保持室内光线稳定,避免光线变化引发激越(发生率高达70%)。
(4) 傍晚节奏运动:日落时分(18点-19点),进行15分钟简单节奏活动(拍手、踏步),帮助平复情绪。
(5)连接旧时记忆:善用老人清晰的童年回忆(老歌、老照片、故事)交流,提供安全感与情感联结。
重要照护提醒:爱是永不熄灭的灯:
1.理解是前提:老人的深夜徘徊、反复询问并非故意刁难,是疾病导致大脑“时钟”停摆、时间感错位的痛苦表现。指责或强制制止,只会加剧其恐惧和混乱。
2.安全是底线:确保环境安全,移走危险物品,锁好门窗(防止走失),必要时考虑使用门禁传感器或监控设备。
3.寻求专业帮助:若症状严重(如严重攻击行为、极度躁动、整夜不眠影响健康),务必及时咨询神经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4.照顾者需支持:照护“日落综合征”患者对家属是巨大挑战。照顾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请积极寻求社区支持、家属互助组织或专业照护资源,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
守护暗夜,需要科学与爱的双翼。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李芳河 陶跃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