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泉州,今年60多岁的李老伯,平素酷爱腌制食品与热烫茶饮,这些不良饮食习惯悄然种下疾病的种子。某日,李老伯出现吞咽困难,就医后被确诊为中期食管癌。
面对这个诊断结果,李老伯悔恨不已。泉州市第一医院陈劭赓主任医师根据其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考虑李老伯的肿瘤比较大,前期先通过药物治疗让肿物变小,然后再做肿瘤根治手术。
治疗期间,李老伯积极配合,改掉往日的不良饮食习惯,转而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新鲜蔬果,少盐少腌,热饮也放温再饮。
经过数月调养,李老伯身体逐渐恢复,**复查结果显示肿瘤未见复发。**他深感庆幸,还时常用自己的经历告诫身边人:不良饮食习惯是健康大敌,及时就医与科学治疗是关键。
如今,在陈劭赓的帮助下,李老伯不仅重获健康,更拥有了珍惜生命、倡导健康的新生活态度。
吃饭时,这些警示症状别忽视
越早识别,治愈机会越大
门诊中,**大多数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陈劭赓表示:
-
疾病初期,患者进食馒头、米饭等固体食物时会明显感到吞咽困难,需将食物细嚼慢咽,甚至要借助水送服才能咽下。
-
随着病情持续恶化,患者吞咽面条、稀饭等软食也会变得艰难。
-
到了晚期,患者仅能勉强进食牛奶、米汤等流质食物,严重时连饮水都极为困难,甚至唾液都无法顺利下咽,出现滴水不进的情况,还时常需要频繁吐出黏液。
那么,日常生活吃饭时,
哪些易被忽略的信号
是食管癌在报警呢?
陈劭赓在直播中强调,食管癌并非无迹可寻。吃饭时若出现以下信号,应高度警惕:
**1.吞咽有异物感:**感觉喉咙或胸口有东西堵着,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
**2.吞咽变困难:**从吃干硬食物逐渐发展到吃软食,甚至喝水都困难;
**3.吞咽疼痛:**胸骨后、胸口或喉咙位置出现疼痛感,尤其是吃刺激性食物时;
**4.食物反流:**食物往上返,带着酸臭味,有时甚至会吐出来。
**5.体重突然下降:**未特意减肥,体重却明显下降,伴随精神不振。
“要是发现这些情况,千万别不当回事,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咱们才能健健康康吃饭!”陈劭赓说。
胸腹腔镜微创技术
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得了食管癌,如何治疗?什么手术方式更安全呢?
陈劭赓介绍,近年来,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手术已成为食管癌治疗的重要突破。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该技术仅需在胸腹部建立数个1cm小切口,通过高清腔镜放大手术视野,精准分离食管和淋巴结清扫,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和重要神经血管损伤。
临床数据显示,微创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至7-9天,肺部感染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以上。
“45岁是胃部健康管理的重要节点,该年龄段人群胃癌风险显著上升。”陈劭赓介绍,由于早期胃癌往往无明显症状,定期胃镜检查成为发现病变的关键手段。
高危人群尤其需要警惕,包括有胃癌家族史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高盐饮食或吸烟饮酒者,以及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患者。
陈劭赓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高危群体则应缩短至每年一次。对于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或存在多重危险因素者,更应建立规范的筛查机制。
来源: 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