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领域,ALK融合基因被视为“钻石突变”,携带该突变的患者使用ALK抑制剂后,肿瘤往往能得到有效控制。但临床实践中,相同ALK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近年来,医学界尝试通过基因测序中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来预测疗效,认为VAF越高意味着靶向药效果越好。然而,我国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却揭示:基于杂交捕获的二代测序(NGS)测定的ALK VAF值,可能无法可靠评估疗效,相关研究发表于《Frontiers of Medicine》。
“黄金靶点”的困惑:为何同是ALK阳性,疗效差这么多?
ALK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发生率约为5%,就像给肿瘤贴上了“靶向药敏感”的标签。目前,克唑替尼、阿来替尼等多款ALK抑制剂已成为临床标准治疗方案,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但医生们发现一个棘手问题:即使同为ALK阳性,有些患者用药后肿瘤迅速缩小,药效持续两年以上;而另一些患者用药几个月就出现耐药,肿瘤卷土重来。
肿瘤内异质性(ITH)被认为是耐药的“元凶”之一——肿瘤中存在不同基因突变的细胞亚群,就像一支“混合部队”,当靶向药消灭了敏感细胞,耐药细胞便趁机增殖。理论上,VAF值(即携带ALK融合基因的肿瘤细胞占比)越高,说明“敏感部队”占比越大,靶向药效果应该越好。此前,KRAS、EGFR等基因突变的VAF值已被尝试用于预测疗效,但ALK融合是基因重排而非单点突变,其VAF值的可靠性一直缺乏验证。
4548例患者大数据:VAF值与疗效“脱钩”
为解开这个疑问,研究团队对4548例NSCLC患者进行NGS检测,发现7.2%(326例)为ALK阳性。他们重点分析了接受一线克唑替尼治疗的85例患者,通过肿瘤纯度校正VAF值(得到adjVAF),并设置了4个阈值(<50%、40%、30%、20%)来划分ALK融合基因的“克隆性”(即突变细胞占比)。
结果出人意料:无论采用哪个阈值,adjVAF高低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无统计学关联。例如,adjVAF≥50%的患者中位PFS为13个月,而<50%的患者为10个月,两组差异并不显著(P=0.103)。进一步分析显示,adjVAF与PFS的相关性极弱(相关系数r=-0.094),说明VAF值根本无法有效预测克唑替尼的疗效。
VAF值“不靠谱”的三大技术短板
为什么在ALK融合基因中,VAF值会“失灵”?研究团队找到了关键原因:
1. 检测平台“各说各话”:同一患者的样本在不同NGS平台(检测基因Panel不同)中,VAF值差异显著(P=0.020)。杂交捕获法依赖探针与基因序列结合,而ALK融合基因的断裂点复杂多样,就像“拼图缺了角”,容易出现“脱靶捕获”,导致VAF值失真。
2. 与其他检测方法“对不上账”:对比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免疫组化(IHC)结果发现,VAF值与FISH的“断裂信号比例”、IHC的“阳性细胞比例”均无相关性(r=0.228、0.190,P均>0.05)。比如,IHC显示100%肿瘤细胞ALK阳性的样本,NGS测出的VAF值可能仅为20%,如同“数错了人数”。
3. ALK融合异质性本身罕见:IHC检测发现,仅2.3%的ALK阳性病例存在“异质性染色”(部分肿瘤细胞阳性、部分阴性)。这说明ALK融合通常是“克隆性事件”(存在于绝大多数肿瘤细胞中),理论上VAF值应接近50%(假设单等位基因融合),但实际检测中VAF中位数仅19.6%,进一步证明技术误差主导了VAF结果。
临床启示:多方法联合检测更稳妥
研究同时发现,在ALK-IHC异质性染色的罕见病例中,部分患者同时存在EGFR突变、ROS1融合等其他驱动基因。这类“共突变”可能是靶向药耐药的隐形推手。因此,研究团队建议:对于ALK检测结果矛盾(如NGS阳性而IHC阴性)或IHC显示异质性的病例,需结合RNA测序等多种方法验证,并排查其他驱动基因。
目前,ALK靶向治疗的疗效预测仍需依靠临床特征和基因融合类型(如EML4-ALK变体)。该研究提示,单纯依靠VAF值指导治疗决策可能“跑偏”,未来需要探索更稳定的生物学标志物。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