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17日是全球胃肠间质瘤关爱日,这个“冷门”的名字我们虽不常提到,但此“瘤”如其名般沉默,它在早期也不易被察觉。直到晚期,肿瘤变大后,患者才会出现症状,即使是晚期才发现,也有治疗方法应对。今天,湖南省肿瘤医院消化泌尿内二科副主任何奕带大家走进这个“冷门”肿瘤。
一、胃肠间质瘤为何叫“间质瘤”?
仅供参考:胃肠间质瘤是一种发生于胃肠道的少见肿瘤类型(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1-2%),但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属于恶性肿瘤中的肉瘤。
过去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膜瘤等多种肿瘤其实都属于胃肠间质瘤的范畴。
胃肠道的管壁包括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
粘膜的上皮细胞发生肿瘤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癌、肠癌。
非上皮细胞发生肿瘤,医学上多称为间叶源肿瘤,GIST起源于粘膜肌层或固有肌层,是最常见的胃肠间叶源性肿瘤。
二、胃肠间质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准确地说,胃肠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大多数小GIST(直径<2cm)或微小GIST(直径<1cm)被认为是良性肿瘤。临床上根据肿瘤大小、原发部位和病理报告中的核分裂象数,用“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来评估原发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后的危险度。危险度越高,复发风险越大。
三、胃肠间质有哪些症状
1.早期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因此往往延误诊治,所以被称为“隐形杀手”。建议坚持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中晚期症状
不明胃肠隐痛或不适(38%)
可触及的腹部包块(32%)
肠胃出血(26%)
贫血: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厌食、体重减轻、恶心呕吐、乏力
急性腹腔内出血或穿孔
四、胃肠间质瘤有哪些发病原因?
相较于胃癌、肠癌,胃肠间质瘤的发病机理较为明确,80%患者因体内C-kit和PDGFRA这两个基因突变而发生。但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还有少部分患者没有发生C-kit或者PDGFRA基因突变,因此就把它们命名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
这些基因突变是胃肠间质瘤的重要病理基础,也为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靶点。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胃肠间质瘤怎么治?
湖南省肿瘤医院何奕表示,由于胃肠间质瘤对放化疗不敏感,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两种:手术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
**1.**如果肿瘤直径小于2cm,建议到胃肠肿瘤专科医生处就诊,明确是观察随访还是切除治疗。
**2.**对于直径超过2cm、没有扩散的肿瘤,如果手术能完全切除,那么首选手术切除。很多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能实现根治
**3.**还有一部分患者,手术切除后肿瘤复发了,出现了肝转移或腹腔转移,不能再做手术了;也有患者刚确诊时肿瘤已经转移,不能手术切除了,这些情况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六、胃肠间质瘤能治好吗?
如果是可切除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根据病理结果被判断为术后复发风险极低,基本可以被治愈,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即使是晚期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也比晚期胃癌或肠癌好。
晚期患者包括两类,一是首次诊断被认定为无法手术或者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二是肿瘤切除后再次出现复发的患者,这部分患者除了靶向药物综合治疗之外,还需要长期随访。从目前的治疗效果来看,这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已经从1.5年提高到5年以上,甚至20%的患者可以生存超过10年,处于“带瘤生存”的状态
随着医学的发展,近20年间有多种针对胃肠间质瘤的新药上市,它们被称为“靶向药物”。顾名思义,专门针对肿瘤特异性靶点的治疗药物(比如针对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尽量减少对正常细胞、正常组织的影响。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肿瘤医院 何奕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肿瘤医院 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