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U)观察与治疗时突发恐惧、焦虑,大喊大叫,医护人员“靠近他,就觉得要害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主任肖广发向大家介绍一种公众并不熟知的疾病——“幽闭恐惧症”。
68岁的郑先生(化名)是湖南长沙人,目前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接受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术后,经麻醉手术科与普外科综合评估,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ICU)观察,待生命体征及患者一般情况进一步稳定时再回病房进行术后康复。
进入ICU,神志及生命体征已基本正常的郑先生突然出现大喊大叫、手挠脚踢、想要逃离、有医护人员靠近就怀疑要害他的症状,严重影响术后治疗护理开展。
在立即组织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精神心理科等相关学科MDT会诊后,郑先生被确诊为**“幽闭恐惧症”。**
肖广发主任介绍,幽闭恐惧症是一种对封闭空间、特定空间产生强烈恐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封闭空间的极端焦虑反应,比如电梯、机舱、核磁共振检查舱、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等场景常成为触发点。
幽闭恐惧症的典型表现为突发性恐慌发作、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强烈逃离冲动、过度出汗和颤抖、失控感或濒死感等,其发病可能与术后应激、ICU等空间密闭与局限、持续照明、仪器噪音等对大脑的刺激,导致皮质醇异常升高、大脑皮层功能削弱有关,还与患者麻醉苏醒期意识模糊及对病情与术后康复认知缺乏而产生的焦虑有关。
而且,既往有幽闭恐惧病史的患者、紧急手术患者、使用大型设备者、长时间镇静后的苏醒者、身体约束者、气管插管者以及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因此,肖广发主任解释,需要医护人员、患者本身以及家属共同努力来防范和避免幽闭恐惧症的发生。
医护人员术前向患者详细说明检查与治疗流程和环境,可以缓解患者由于对疾病本身的未知感和环境的陌生感而产生的恐惧与焦虑。
若经过以上干预措施后,患者恐惧感仍难以克服,则需要医护人员、患者自身以及患者家属共同的关注。
在医护人员层面,可选择对患者分阶段适应密闭环境,渐进式暴露疗法逐步适应封闭空间;让患者与家属参与诊疗决策的讨论;在不违背诊疗原则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治疗选择权,比如注射治疗时询问患者“打左手还是右手”;
保持环境光线充足,以及降低噪音干扰、药物干预、疼痛管理、心理干预等。而患者层面,在检查、手术或其他治疗前主动向医护人员反映既往病史,以便于防范于未然,以及积极配合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在家属层面,肖广发主任强调,要对患者更加关心关爱,保持语气平和,避免过度激动,帮助患者定位空间与时间,告知患者所处的空间方位、日期时间、白天与黑夜、带来患者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老照片、平时最喜欢使用的物件,还可以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等。通过以上多方努力协作,有望减少甚至避免幽闭恐惧症的发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 刘莉 程发辉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刘莉 程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