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ALK融合基因被称为“黄金靶点”,靶向药物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但临床发现,相同ALK阳性患者的疗效差异很大。近年来,有研究提出通过基因测序中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来预测疗效,认为VAF越高,靶向药效果越好。然而,我国研究团队最新成果显示,基于杂交捕获的二代测序(NGS)测定的ALK VAF值,可能无法可靠评估疗效,相关论文发表于《Frontiers of Medicine》。
ALK融合基因:肺癌靶向治疗的“精准导航”
ALK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5%,携带该突变的患者对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反应显著。但患者的治疗响应持续时间差异巨大,部分人很快出现耐药。肿瘤内异质性(ITH)——即肿瘤中存在不同基因突变的细胞亚群——被认为是耐药主因。理论上,VAF值(反映肿瘤中携带突变的细胞比例)越高,说明ALK融合基因在肿瘤中越“普遍”,靶向药可能更有效。
此前,KRAS、EGFR等基因突变的VAF值已被尝试用于预测靶向药疗效。但ALK融合是基因重排而非点突变,其VAF值能否准确反映肿瘤内异质性,一直缺乏大规模研究验证。
4548例患者研究:VAF与疗效无显著关联
研究团队对4548例NSCLC患者进行NGS检测,发现7.2%(326例)为ALK阳性。他们进一步分析了接受一线克唑替尼治疗的85例患者,通过肿瘤纯度校正VAF值(adjVAF),设置了4个阈值(<50%、40%、30%、20%)来划分ALK融合基因的“克隆性”(即突变细胞占比)。
结果显示,无论采用哪个阈值,adjVAF高低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无统计学关联。例如,adjVAF≥50%的患者中位PFS为13个月,而<50%的患者为10个月,两组差异不显著(P=0.103)。进一步分析发现,adjVAF与PFS的相关性极弱(相关系数r=-0.094),说明VAF值无法有效预测克唑替尼的疗效。
VAF值“不靠谱”的三大原因
为何VAF在ALK融合基因中失灵?研究揭示了关键问题:
1. 检测技术局限性:同一患者样本在不同NGS平台(检测Panel不同)中,VAF值差异显著(P=0.020)。杂交捕获法依赖探针与基因序列结合,而ALK融合基因的断裂点复杂,易出现“脱靶捕获”,导致VAF值失真。
2. 与其他检测方法不匹配:对比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免疫组化(IHC)结果发现,VAF值与FISH的“断裂比例”、IHC的“阳性细胞比例”均无相关性(r=0.228、0.190,P均>0.05)。例如,IHC显示100%肿瘤细胞ALK阳性的样本,NGS测出的VAF值可能仅为20%。
3. ALK融合异质性本身罕见:IHC检测发现,仅2.3%的ALK阳性病例存在“异质性染色”(即部分肿瘤细胞阳性、部分阴性)。这说明ALK融合通常是“克隆性事件”(存在于绝大多数肿瘤细胞中),理论上VAF值应接近50%(假设单等位基因融合),但实际检测中VAF中位数仅19.6%,进一步证明技术误差主导了VAF结果。
临床启示:多方法联合检测更可靠
研究同时发现,在ALK-IHC异质性染色的病例中,部分患者同时存在EGFR突变、ROS1融合等其他驱动基因。这类“共突变”可能是导致靶向药耐药的隐形原因。因此,研究团队建议:对于ALK检测结果不一致(如NGS阳性而IHC阴性)或IHC显示异质性的病例,需结合多种检测方法(如RNA测序)验证,并排查其他驱动基因。
目前,ALK靶向治疗的疗效预测仍依赖临床特征和基因融合类型(如EML4-ALK变体)。该研究提示,单纯依靠VAF值指导治疗决策可能存在风险,未来需探索更稳定的生物学标志物。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