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大学生李同学,因右小腿局部凸起触压酸胀,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就诊,B超检查提示,右小腿中下段前外侧肌疝。这个检查结果让他忧心忡忡,后经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手足外科副主任医师唐畅宇专科对症治疗,李同学康复出院。
一、什么是小腿肌疝?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手足外科唐畅宇教授指出:肌疝是指肌肉组织经筋膜鞘的缺损或薄弱处突出于皮下而形成的肿块,属于疝中较少见的一种,好发于小腿,具有可复性。
二、为什么会出现小腿肌疝?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超声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友员指出:小腿肌疝发病常有直接或间接外伤史,在体能训练中较为常见,多数肌疝疝块<0.6cm,患者平时无任何症状,有时为多发性及双侧性。
多数肌疝患者平时没有任何症状,而于剧烈运动和强体力劳动后发病,多表现为疼痛、局限性肿块及易疲劳感等,在休息后常缓解,易被临床忽视而漏诊。
以往临床诊断多靠触诊,难以准确了解疝口大小及疝出内容情况,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皮下软组织各层结构及筋膜肌纤维,并提供疝口大小,疝囊内情况,为明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三、哪些人容易得肌疝?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副主任医师唐畅宇指出:有如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1.先天性因素:筋膜先天发育异常的人,容易患本病。
2.医源性因素:四肢外伤清创术和浅表肿瘤切除术以及组织移植等手术,术中未及时发现筋膜缺损,没有进行修补缝合,造成肌腱膜缺损,可能引发本病。
3.外伤因素:肌肉组织遭受外伤,可能导致筋膜损伤,使筋膜出现薄弱或者缺损,容易引发本病。
4.职业因素:运动员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出现局部受力过大或肌肉劳损的情况,造成筋膜鞘损伤,容易引发本病。
5.个人因素:
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较差,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或体力劳动的时候,肌肉结构容易受损,患本病可能性更大。
缺乏运动经验,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可能造成肌肉结构受损,容易引发本病。
四、小腿肌疝的诊断及鉴别
诊断小腿肌疝需要综合病史、查体所见及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小腿肌疝需要与常见的以下几种体表肿物相鉴别:
1.血管瘤:全身各处均可发生,病史较长,无明显症状,肿物质软,压之似海绵感状,无压痛及活动度,基底触不清,动脉血管可闻及血管搏动音,肿物穿刺多可穿出血性液体。
2.脂肪瘤:中青年多见,躯干及四肢可单发或多发,肿物逐渐增大,多无自觉症状,按压时有酸胀感,肿物质地中等,呈分叶状,界限较清,有包膜及活动度,穿刺抽吸偶可见脂肪滴,超声检查可资鉴别。
3.炎性包块:中青年居多,多有局部感染史或外伤史,肿块质硬,界限不清,急性期有明显压痛,肿物穿刺抽吸多为阴性,超声检查有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
五、检查出小腿肌疝后该怎么办?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手足外科唐畅宇副主任医师建议道:“症状明显、较大肌疝、保守治疗无效、疝嵌顿的需手术治疗。”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超声科 莫莹君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莫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