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里,儿科医生的工作从宝宝出生后开始。但现在,这个边界可能被打破——我国研究团队提出“宫内儿科学”新概念,主张将儿科关注提前到胎儿期甚至胚胎期,通过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降低先天性疾病风险,改善孩子从胎儿到青春期的长期健康。相关观点发表于《Advancing pediatric care before birth》。
从“出生后治疗”到“子宫内预防”:儿科边界前移的背后
“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理论指出,早期生命(包括胎儿期)的环境和事件会影响成年后的健康。比如,妊娠糖尿病(全球超10%孕妇受其影响)不仅增加孕期风险,还可能导致孩子童年肥胖、神经发育异常;胎儿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或大麻,也与发育障碍相关。这些发现让儿科医生意识到:等待孩子出生后再干预,可能错过最佳时机。
传统儿科与胎儿医学、围产医学(关注孕28周至产后28天)虽有交叉,但儿科医生往往在孩子出生后才介入。而宫内儿科学主张打破这一界限,聚焦“起源于子宫的儿科疾病”,包括结构畸形、生长发育异常和先天性器官功能缺陷,覆盖从受精卵到青春期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防全周期。
宫内干预:让治疗“趁早在起跑线上”
随着胎儿影像技术和干预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胎儿疾病可在子宫内治疗,且效果可能优于出生后。例如,脊柱裂患儿若出生后手术,可能面临瘫痪、发育迟缓和脑功能障碍;而宫内修复手术能减轻症状,降低后续需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概率,改善神经功能。
另一种“产时子宫外治疗”(EXIT手术)则像“胎盘支持下的手术”:若胎儿存在致命性气道梗阻(出生后无法呼吸),医生可在分娩过程中,通过子宫胎盘循环维持胎儿供氧,同时进行气道修复。此外,胎儿主动脉瓣成形术(针对严重主动脉狭窄)能改善心肌发育,提高出生后双心室修复的可能性。这些技术让“子宫内治疗”从实验走向临床救命手段。
多学科协作:儿科医生“提前上岗”的关键
宫内儿科学并非孤军奋战。它需要产科医生、胎儿医学专家、儿科外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遗传学家等多团队协作。比如,对于胎儿生长受限(SGA)或巨大儿(LGA),传统上产科医生负责查找原因,但儿科医生若能提前介入,结合胎盘病理等详细信息,可制定更个性化的产后喂养方案,避免孩子出现“追赶性生长过快”或“生长迟缓”,降低成年后代谢疾病风险。
母亲孕期接种疫苗也是跨学科合作的例子:孕妇接种破伤风、白喉、百日咳疫苗,可通过胎盘将抗体传给胎儿,保护新生儿免受百日咳侵袭;新冠疫苗同样能让新生儿获得保护性抗体。这些干预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宫内儿科学视角下的长期研究。
未来挑战:从“能做”到“做得更好”
尽管前景广阔,宫内儿科学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多数胎儿器官功能(如血压)难以直接测量,常需等到损伤不可逆时才被发现;宫内干预的技术门槛高,还需平衡对母亲的风险和早产可能。此外,哪些胎儿需要干预、何时干预最佳等问题,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解答。
研究团队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保障“特殊需求胎儿”的健康发育轨迹尤为重要。宫内儿科学就像将儿科“时间轴”向前延伸,通过从子宫到青春期的连续照护,为先天性疾病儿童提供更优的健康结局。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