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乃至人民健康。作为国门卫士,海关肩负着阻断入侵通道、守护美丽家园的重任。提升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是海关工作的重要一环。那么,海关科普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海关科普:为何意义非凡

01****海关科普:为何至关重要?
**保障国门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疫情时期严防病毒输入,还是日常拦截可能携带害虫的水果、种子等物品,海关都处于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第一线。科普能提升全民防范意识,构筑更广泛的安全防线。

**提升公众对海关的认知:**很多人对海关的具体工作内容并不熟悉。通过科普,让大家了解海关为何要关注一只小虫子、一株杂草,理解这些“小东西”背后潜藏的对生态、农业和健康的巨大威胁,才能更好地配合海关工作。

**提升公民守法意识:**明确告知公众出入境时哪些物品禁止携带(如新鲜水果、动植物产品、种子等),以及为何禁止,有助于大家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减少入侵风险。

**完善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海关在疫情防控、外来有害生物监测等方面的科普,是公共卫生体系科普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塑造国际形象与促进合作:**展示中国在国门生物安全领域的努力与成果,有助于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生物安全挑战。

02****国内科普形式:传统与创新并举
在科普形式上,国内一直在不断探索。国内海关的科普实践则丰富多元,涉及图书出版、传统宣发、文创开发、场馆展示、新媒体和自媒体、数字孪生等方面。

图书出版基于海关科研、科普成果,出版社还致力于打造“高垂直”的科普内容。在特定领域(如国门生物安全、特定类群入侵生物)深耕细作,力求科普内容的权威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我们为海关策划出版了十数个高垂直内容项目:上至学术性专著(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下至大众科普读物(入选教育部推荐“全国中小学生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力求将严谨的科学知识,以更易被公众接受的形式传播出去。

中国海关二十年如一日调研进境天牛的成果

凝聚为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传统宣发政策宣传折页、海报、手册等依然是基础手段。关键在于设计师如何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一目了然的视觉语言,精准传递核心信息。宣发材料可以直接走进学校、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讲座、展览、互动游戏等形式,直接面向不同年龄层的公众进行科普。

文创开发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为宣传卫生检疫知识,开发了“国门安全小课堂:健康中国安静书“,并联合中国儿童中心举办了宣发活动,让小朋友在玩中了解入境检疫、洗手消毒等知识。此外,同一个科普内容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呈现,一只昆虫可以用实体标本,这样最直观;用绘本、漫画形式展现则更为生动形象;如果采用立体纸模表现就可让公众参与动手体验。

采用不同载体展示入侵生物——马铃薯甲虫

场馆展示全国多地海关都建有对外开放的标本室、国门生物安全展示馆(如杭州、苏州、深圳、宁波等),利用实物标本、展板、互动装置进行系统展示。

苏州海关国门生物安全馆

新媒体与自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等平台是重要的科普阵地,能更灵活、快速地传播信息。

数字孪生近年来,“数字孪生”技术成为了最具创新性的方式。一个海关查验流程、一件待查物件、一只有害生物,都可以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创建一个平行的数字镜像。数字产品可以实现实时查看、无接触研究、全球共享;超负荷传统载体的信息量;想象一下,戴上VR眼镜,你就能“进入”海关查验现场,了解工作流程;或者“拿起”一个数字红火蚁,360°观察它,了解其危害。这大大提升了科研、教学、科普和宣传的直观性和深度。尽管目前该项技术成本较高,很可能是未来发展方向。

昆虫数字孪生技术被应用于大学、小学等教学场景

03****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启示以海关科普路径为例,熟知该领域知识可以让科普践行者深刻理解国门生物安全的核心诉求和专业知识;运用多种媒介(纸、数字等)或形式(标本、漫画、图书、文创等)将专业知识有效“翻译”给受众式科普的核心挑战。科普形式可以千变万化,用新方式弥合专业知识与公众理解之间的鸿沟,或为科普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

(本文作者:李羕然,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策划编辑,中国进出境生物安全研究会理事)

本文根据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周四夜学内容整理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