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风味,或满足防腐保鲜、加工工艺需求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涵盖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基础剂、加工助剂及营养强化剂等。
**一、**历史渊源:从传统智慧到现代应用
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神农本草》《本草图经》记载用栀子染色;东汉时期已用盐卤点制豆腐;周朝开始用肉桂增香;至今流传的红曲米酿酒、酱肉工艺,皆是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天然物质改善食品品质的智慧结晶。
**二、**种类与功能:规范分类下的多重价值
**种类:**全球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15000种,我国现行批准2300余种,按功能分为23类,常见包括抗氧化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及食品用香料等。
核心功能
**营养强化:**保持或提升食品营养价值,作为特殊膳食的必要成分;
**品质保障:**提高食品稳定性,优化色、香、味等感官特性;
**工艺支持:**便于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储藏。
**三、**使用原则:安全与必要性的平衡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安全优先、按需使用”原则: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
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关键前提: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在规定剂量内使用对人体无害;超量或超范围使用才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四、**三大认知误区与科学解读
误区1:“不含防腐剂”食品更安全?
真相:“不含防腐剂”≠“更健康”。此类食品可能通过高盐、高糖延长保质期,反而增加钠或糖摄入,提升高血压、肥胖及糖尿病风险。例如,肉制品中合理添加亚硝酸盐可有效抑制肉毒杆菌,而“无防腐剂”食品可能因高盐高糖危害更大。此外,无添加剂食品易变质,口感风味也可能下降。
误区2:食品添加剂=“洪水猛兽”?
真相:危害源于“滥用”而非“使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如过量添加硝酸盐)可能导致中毒,但“抛开剂量谈危害”不科学。任何食品添加剂在规定范围内使用都是安全且必要的。
误区3: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物?
真相:二者完全不同。工业色素、三聚氰胺、瘦肉精、孔雀石绿等属于“非法添加物”,我国已公布六批约50种非食用物质,严禁添加到食品中。例如,某幼儿园用彩绘染料制作食品即属违法行为,与正规食品添加剂毫无关联。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禁止超范围/超量使用添加剂,或添加非食品原料。
**五、**理性认知:科学看待,守护健康
食品添加剂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解与滥用。公众应:
拒绝“谈添色变”,认识到合法添加剂的必要性;
选择正规厂商产品,拒绝三无食品;
关注食品成分表,了解添加剂种类及用量。
科学认知食品添加剂,方能在享受现代食品工业便利的同时,筑牢健康防线。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泉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