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因多种有创操作(如气管插管、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引流管置入等)以及手术后疼痛而感到剧烈不适。这些疼痛不仅会引起生理上的应激反应,还可能导致焦虑、躁动、谵妄等精神症状,甚至影响治疗配合度和预后。因此,合理使用镇痛镇静药物,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已成为ICU护理和治疗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镇痛镇静药物?

镇痛药物用于缓解或消除疼痛,镇静药物用于减轻焦虑、躁动或诱导睡眠。在ICU中,患者常因多种有创操作(如气管插管、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引流管置入等)以及手术后疼痛而感到剧烈不适。这些疼痛不仅会引起生理上的应激反应,还可能导致焦虑、躁动、谵妄等精神症状,甚至影响治疗配合度和预后。因此,合理使用镇痛镇静药物,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已成为ICU护理和治疗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需要使用镇痛镇静药物?

1.缓解疼痛和不适

ICU患者常因多种有创操作(如气管插管、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引流管置入等)以及手术后疼痛而感到剧烈不适。这些疼痛不仅会引起生理上的应激反应,还可能导致焦虑、躁动、谵妄等精神症状,甚至影响治疗配合度和预后。因此,合理使用镇痛镇静药物,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已成为ICU护理和治疗的核心组成部分。

2. 改善治疗配合度

疼痛和不适可能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如拔除导管、拒绝呼吸机支持等。适当的镇痛镇静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不必要的抵抗,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3. 预防并发症

疼痛和焦虑可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诱发心律失常。镇痛镇静药物可以减少这些生理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三、镇痛镇静药物的分类

镇痛镇静药,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在医院里,尤其是在手术、急救或重症监护中,医生经常会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疼痛(镇痛)或让人安静、放松(镇静)。这些药物被称为镇痛药和镇静药。

1、镇痛药:让你不那么疼

这些药主要是为了缓解或消除疼痛,从轻微的头痛到手术后的剧痛都可以用。

常见类型:

非阿片类镇痛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用来缓解轻中度疼痛,比如发烧、牙痛、关节痛。其副作用较小,很多是非处方药。

阿片类镇痛药:比如吗啡、芬太尼,其作用强,用来控制重度疼痛,如手术后或癌症疼痛,使用时要注意副作用,特别是可能抑制呼吸和成瘾性

2、镇静药:让你放松或睡着

这些药物是用来缓解焦虑、帮助入睡或让人安静下来的,有时候也用于配合麻醉。

常见类型:

苯二氮䓬类药物:比如安定、咪达唑仑,能让人放松、减轻焦虑,也可用于麻醉前准备,但用久了可能产生依赖。

巴比妥类药物:比如硫喷妥钠,作用更强,主要用于手术麻醉或控制癫痫发作。

其他药物:比如右美托咪定(ICU镇静常用)、丙泊酚(短时间手术用),通常起效快,恢复也快,适合短时使用。

为什么镇痛和镇静药物要搭配用?

在很多治疗场合,比如做胃镜、插管、手术时,单用镇痛药或镇静药都不够。医生通常会联合使用,让病人既不痛,又不会太紧张,但这需要精准控制剂量,避免过度镇静或呼吸抑制。

四、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后对病人有什么影响?

镇痛镇静药物在ICU(重症监护室)是“救命药”,帮助病人缓解痛苦、安静下来、配合治疗。但很多家属会担心:“用了这些药,病人会不会醒不过来?会不会上瘾?”下面我们从全面、正确的角度充分认识镇痛镇静药物。

1、正面作用:是病人“平稳度过难关”的关键

缓解剧烈疼痛与不适:气管插管、CRRT、导管置入、术后伤口等操作对清醒病人来说,疼痛往往难以忍受。镇痛药可有效减轻这些刺激,减少身体应激反应(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

帮助病人安静下来:一些重症病人由于缺氧、感染、肝肾功能异常等原因,会出现躁动、焦虑,甚至拔管、自伤。镇静药能有效帮助他们“睡一觉”,使身体得到恢复的机会。

提高治疗配合度:在呼吸机治疗、CRRT持续透析时,患者需要安静、不能乱动。使用镇痛镇静药可以帮助患者配合治疗,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保护脏器功能:镇痛镇静可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轻心脏、脑部等脏器的负担。例如,对严重心衰、脑出血、脑外伤的病人来说,镇静甚至可以直接“救命”。

2、镇痛镇静药物副作用

但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类药物具有非常明确的副作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

呼吸抑制:部分镇静或强效镇痛药(如芬太尼、咪达唑仑)会抑制呼吸,重症病人通常已经在用呼吸机,医生会根据指标严格监控药量,确保安全。

意识模糊或延迟苏醒:有些病人停药后会一段时间内意识不清,这是药物代谢的正常过程,多数几小时至1-2天内恢复。

肠道蠕动减慢、便秘:尤其是阿片类镇痛药常见,但ICU医生会配合使用缓泻剂、加强肠道护理。

短期记忆丧失:有的病人在ICU住院期间经历“意识空白期”,这与镇静药的作用相关,一般无长期影响。

谵妄风险:部分老年或有脑功能障碍的病人使用镇静药后可能出现谵妄(如神志混乱、幻觉等),医生会评估风险,尽量选择影响小的药物(如右美托咪定)并控制用量。

五、是否会上瘾?需要担心吗?

CU使用镇痛镇静药,是“临时用药、按需调整、严格监控”的过程。剂量、时间都受到医生精确控制,不会随意增加。对于短期使用(几天到一周)的病人,发生依赖的可能性极低。而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病人(如癌痛),医生也会根据国际规范循序渐进使用药物,并及时评估是否存在依赖风险。一旦病情好转,会逐步“减药、停药”,让身体自然恢复状态。

六、出院后还会受影响吗?

大多数病人在停药后几小时到几天内,药物代谢完毕,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但出院初期,可能有以下表现:

注意力稍差、嗜睡:通常与病情及用药相关,1-2周内逐渐恢复。

做梦、记忆断片:个别病人有“ICU回忆”或梦魇体验,但多数人不影响生活。

情绪波动:长期ICU病人偶有“创伤后应激”,建议进行心理支持干预。

如有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诊:持续意识模糊、情绪极度不稳定、疼痛难以控制或无法入睡。

七、镇痛镇静药物能随便开吗?

国家对镇痛镇静药物采取重点管控,防止被滥用。在我国,镇痛镇静类药物采取分级管理制度,如麻醉药品:吗啡、芬太尼,管理最严;第一类精神药品:如咪达唑仑、地西泮,仅限医院住院部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如曲马多、加巴喷丁等,受处方限制管理;普通处方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零售药店可凭处方购买。在医院内部,采取专人管理、专账登记、专柜存放、专锁保管、专章审批措施,医生会根据病情综合评估,不是想给就给,更不是随便多给。因此,常规医疗就诊时,医生是不会随意、随量给患者开处该类药物。

总结

镇痛镇静药物就像一把“手术刀”——用得好,是救命的;用不当,可能伤人。但在ICU,药物使用都在专业医生精密监控下进行,是一种“可控、可逆、安全”的治疗手段。

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