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糖尿病,怎么怀孕查出来血糖高了?”“我是不是吃太多甜食了?”“孩子还会健康吗?”这几乎是我们每个门诊值班日都能听到的提问。对于准妈妈来说,“血糖升高”像一个突然闯入的陌生词,把喜悦搅进了担忧。这种情况,多半是妊娠期糖尿病(GDM)。这种病不疼不痒,但它可以影响妈妈和孩子的一生。关键是,你得早知道、早管理。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身体的血糖调节出现问题,导致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又没有达到确诊糖尿病的程度。说得直白点:怀孕让身体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而有些妈妈的身体来不及适应,于是血糖就“先乱了阵脚”。这种糖尿病可能在产后自行恢复,但如果不重视,它也可能成为真正的糖尿病“前哨站”。
35岁的陈女士,就是我们接诊的一位典型GDM妈妈。她身材匀称,没有任何不适,直到孕26周常规产检,血糖一下飙了上去。她问:“我平时都吃得挺健康,怎么会高血糖?”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GDM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也不是吃糖吃出来的。它的出现,跟孕期激素、体重、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哪些孕妇更需要警惕?
1.年龄在35岁以上。
2.孕前体重超标(BMI≥24)。
3.有糖尿病家族史。
4.以往怀过巨大儿(胎儿体重超4kg)。
5.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病史人群。
血糖高,可能带来一连串问题
有些人会想:“血糖高一点而已,饿几顿就能降吧?”其实,妊娠期糖尿病影响的,不止是你自己。
对妈妈的影响:
1.更容易患上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
2.剖宫产率增加,甚至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3.分娩后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
对宝宝的影响:
1.巨大儿:宝宝太大,难产风险高,出生可能有产伤。
2.容易出现新生儿低血糖、黄疸、呼吸窘迫。
3.长大后,患上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也会更高。
该怎么查?什么时候查?
国家指南建议,所有孕妇在孕24周至28周接受“糖耐量测试”(OGTT)——空腹喝下一杯糖水后,测三次血糖。如果其中两项或以上偏高,就诊断为GDM。
小提醒:如果你是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会让你更早筛查。
查出来了怎么办?能顺产吗?
绝大多数的GDM妈妈,只要科学管理,血糖控制得好,完全可以顺利自然分娩,孩子也能健康出生。我们给每一位GDM妈妈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吃得对,动得巧。
管好血糖的“三件事”
1. 吃饭要讲究:
别听信“饿一饿就能降糖”的说法。控制血糖不是不吃饭,而是学会吃对的饭。主食尽量选糙米、全麦、玉米面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控制糖分,戒掉奶茶、甜饮和精制零食;一天三餐三点,定时定量,每顿不求吃饱,但要吃稳。提醒:有的妈妈饿得头晕腿软,反而让身体进入酮症状态,对胎儿更不利。
2. 每天动一动:
饭后坐着不动,是血糖最容易飙的时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饭后30分钟,散步20分钟。你也可以选择适合孕期的运动,比如产科瑜伽、健身球、孕妇操等,一周保持150分钟活动量。
- 血糖要监测:
空腹、餐后一小时或两小时,是血糖波动最关键的时段。用指尖血糖仪记录,形成曲线,医生才能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干预。极少数情况下,确实需要打胰岛素。但不用担心,胰岛素不会伤害宝宝,反而是你保护他的安全屏障。
你不是不够好,你只是需要更多照顾。面对GDM,有的妈妈会愧疚、担心,甚至自责。我们想说的是: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因为你吃多了、不肯动了、不注意了,而是因为身体在经历一场巨大的适应变化。你已经在尽力了,而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和你一起努力。
产后别忘了复查!
很多妈妈分娩后觉得万事大吉,其实GDM也是未来糖尿病的信号灯。
产后6周-12周请记得复查糖耐量试验。即使一切正常,仍建议每1年–3年查一次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身体给你的提醒:需要暂停一下,为你和宝宝的健康做些调整。对抗它不靠焦虑,而靠知识、行动与支持。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