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经内科病房的空调嗡嗡转,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张奶奶却念叨着要关掉空调,儿女在旁边急得转圈,儿子说:“天这么热,关了空调要中暑的!”张奶奶却听不进去,仍旧嘟囔着“关掉,关掉”。见儿女并未关掉空调,张奶奶摩挲着手帕,眼眶有点红。
护士查房时,注意到微妙的氛围,了解缘由后问张奶奶的儿女:“张奶奶平时在家时,怎么降温的?”张奶奶的儿女回答是蒲扇和老台扇。在护士的建议下,张奶奶的儿女把家里的蒲扇和老台扇带到病房。第二天查房时,张奶奶握着那把蒲扇慢慢摇,只见那蒲扇扇骨磨得发亮,边缘还补过两针。“这扇子是家里常用的吧?”护士轻声问,老人笑眯眯地点点头。护士为病房的空调设置了定时,每开2小时停20分钟,老人再也没闹过关空调。她的儿女看着母亲舒展的眉头,都红了眼,她的儿子说:“原来不是她犟,是我们没懂她。”
接下来,张奶奶的儿女在与母亲聊天中得知,空调的冷风总斜斜吹到床头,张奶奶的关节不好,吹久了膝盖发麻;空调运转的嗡嗡声,在她听来像“吵架”,心里发慌。反倒是那把蒲扇,摇起来“哗啦哗啦”的声儿熟悉又柔和,风不大,却扇得她心里踏实。
夏天照顾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比起“科学降温指南”,这些关于“熟悉感”的小事,或许更值得家属记在心里。
一、降温:别只看“温度表”,先找他“认得出”的风
• 空调别一直开:每开2小时关20分钟,开点窗透透自然风。老人对机器的持续运转很敏感,偶尔的停顿反而让他觉得“正常”,就像以前没空调的夏天,风本来就是一阵一阵的。
• 老物件比新科技管用:家里的旧蒲扇、吱呀响的老风扇,夏天千万别扔。老风扇虽然吵,但扇叶转动的“颤音”是他听了十几年的“安心信号”,比静音空调更能让他放松。
• 冷风别直吹“关键部位”:老人的肩、膝盖、后颈最怕硬风。可以在空调风口挡块纸板,让风斜着吹向墙面;或者给老人膝盖搭条他用了多年的旧毛巾。
二、补水:别追“喝够800ml”,用他“眼熟”的杯子递水
• 杯子选“旧的”,不选“对的”:别买花里胡哨的“老年专用杯”,就用他平时吃饭、刷牙的旧杯子。熟悉的手感能减少抗拒,会下意识地伸手接,那是刻在习惯里的安全感。
• “骗”他喝,比“逼”他喝有用:夏天可以煮点淡绿豆汤,用旧杯子装着说:“您看,和以前院里晾的一样,凉丝丝的”;吃完点心时,顺便递一小杯水:“喝点水,不噎得慌”。每次不用多,多来几次总量自然够。
• 夜间补水“藏”在顺手处:睡前1小时少喝水,但要在他床头放一杯水。万一渴了,伸手就能拿到,不用摸黑下床找水,减少跌倒风险。
三、情绪:他反复说“热”,可能不是真的热
• 身体不舒服,但说不出:总扯衣领,可能是衣服领口太紧;反复摸嘴,或许是假牙磨嘴了;盯着空调看,可能是机器声让他心慌。
• 用“老习惯”转移注意力:他坐立不安时,拿把旧蒲扇递过去说:“来,像以前那样,咱们一起扇扇。”或者端来一碗绿豆对他说:“帮我挑一挑,夏天吃了败火。”重复的小动作能让他平静,找回熟悉的节奏。
• 顺着他说,别较劲:他要是执意正午出门,别说“天热不能去”,可以说“等太阳落到门口那棵玉兰树下,咱们就去坐会儿,像以前一样带个小矮凳。”用他有记忆的场景“拖延”,比讲道理有用得多。
夏天照顾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不用追求“先进”,但要找到“他熟悉的那个劲儿”。一面旧扇子、一个老杯子、一句常说的话,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细节,比任何“科学指南”都更能让他安稳度夏。毕竟,对他们来说,“熟悉”本身就是最舒服的夏天。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