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不仅带来了阳光与活力,也悄悄拉开了“胃肠保卫战”的序幕。高温高湿的环境,如同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搭建了天然的“繁殖温床”。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细菌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在温暖季节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冰镇饮品、生冷瓜果、露天烧烤、海鲜盛宴等夏日“标配”美食,虽然解暑惬意,却也暗藏风险——不当的饮食选择与储存方式,极易引发食物中毒和急性胃肠炎。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也清晰显示,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在7-8月达到年度高峰。这场“胃肠保卫战”的意义重大,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健康、舒适地享受整个夏季。主动了解风险,科学做好预防,是守护自身与家人肠胃健康、避免“病从口入”的关键第一步。

一、夏日高发“胃肠刺客”有哪些?

夏季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三大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这是夏季的头号威胁。高温促使沙门氏菌常见于禽肉、蛋类、未灭菌奶、副溶血性弧菌常见于海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熟肉、乳制品、糕点、致泻性大肠杆菌可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物传播等致病菌在食物中快速繁殖并产生毒素。感染后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包括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严重时带血或粘液、发热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监测数据显示,细菌性病原体是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元凶,夏季占比显著增高。

病毒性胃肠炎: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婴幼儿更易感是常见病原。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可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水、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或人际接触传播。症状以呕吐、水样腹泻、腹痛为主,儿童呕吐更常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指出,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体,全年可发生,但常在人群聚集场所如学校、游轮引发聚集性疫情。

寄生虫感染: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生鲜或未煮透的水产品如淡水鱼生、醉虾蟹、蔬菜水果或饮用生水,可能感染肝吸虫、姜片虫、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症状多样,可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甚至肝损伤如肝吸虫病。

二、夏日胃肠为何如此脆弱?风险因素大揭秘

夏季成为消化系统疾病“旺季”,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温度“助攻”细菌繁殖:大部分食源性致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0°C-40°C之间。夏季室温常在此范围,食物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肉、蛋、奶、豆制品和水产品,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细菌数量即可达到致病水平。约4.4°C至60°C是食物的“危险温度带”,细菌在其中繁殖最快。

“生冷刺激”的双重打击:大量摄入冰冷食物饮料,会强烈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消化液分泌减少,蠕动功能紊乱,易引发痉挛性腹痛、腹泻。生食如沙拉、刺身、凉拌菜,如果清洗不彻底或处理过程污染,携带病原体的风险远高于熟食。

冰箱使用不当成“隐患”:冰箱不是“保险箱”!低温只能抑制细菌繁殖,不能杀灭细菌。食物在冰箱内长时间存放仍会腐败变质。生熟食品混放、冰箱过载导致内部温度不均、未定期清洁消毒,都可能导致交叉污染。李斯特菌等嗜冷菌甚至在冷藏温度下仍能缓慢生长。

“旅行者腹泻”风险增高:夏季是旅游旺季,异地饮食水质差异、地方特色生食、街头摊点卫生条件、旅途劳顿导致的免疫力下降,都大大增加了感染病原体,常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发生腹泻的风险。

三、打好“保卫战”:科学预防是制胜关键

预防夏季胃肠疾病,核心在于“管好手、管好口、管好食”:

食品安全是基石:食材新鲜:购买时注意保质期和储存条件,易腐食品尽快冷藏。生熟分开:处理生食尤其是肉禽水产的刀具、砧板、容器必须与处理即食食品的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彻底加热:食物,尤其是肉、禽、蛋、水产品,必须烧熟煮透,中心温度达到70°C以上。剩饭菜务必彻底加热,中心温度达到74°C以上,后方可食用,且不建议多次加热。安全储存:熟食和易腐食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室≤4°C,冷冻室≤-18°C。食物在室温下存放不超过2小时,气温>32°C时不超过1小时。定期清洁冰箱。

个人卫生莫忽视: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处理食物前、进食前、如厕后、接触宠物后、处理垃圾后。这是预防诺如病毒等接触传播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厨具清洁:保持厨房环境和餐具清洁干燥。患者隔离:如家人出现呕吐腹泻,应做好隔离避免处理食物,及时清理消毒被污染的物品和表面,含氯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有效。

饮食习惯要调整:温和饮食: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冰冷食物饮料。适量食用生冷,尤其是胃肠敏感者。饮水安全:饮用开水、合格的瓶装水或经过滤消毒的水,不喝生水。在外就餐选择卫生信誉良好的店家。均衡营养:保证充足营养摄入,维持良好免疫力。

不适早就医: 一旦出现频繁呕吐、腹泻尤其带血或粘液、高热不退、持续剧烈腹痛、脱水口干、尿少、精神萎靡等症状,切勿自行滥用抗生素或止泻药,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遵医嘱治疗。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ORS)防止脱水至关重要。

结语:夏日的“胃肠保卫战”,是一场我们主动出击就能占据优势的健康防护战。其核心战场就在于日常的食品安全管理和个人卫生习惯。充分认识夏季高发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胃肠炎及寄生虫感染等威胁,深刻理解高温助长病菌、生冷刺激肠胃、冰箱使用隐患及旅途风险等致病因素,是构筑防御工事的前提。而将“烧熟煮透、生熟分开、保持清洁、安全温度”的食品安全四要素落到实处,坚持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饮水卫生、避免贪凉过度等良好习惯,则是我们最有力的防御武器。健康无小事,尤其在胃肠系统脆弱的夏季。让我们从每一餐、每一口做起,用科学知识和实际行动,牢牢守住“入口关”,打响并赢得这场“胃肠保卫战”,享受一个活力满满、肠胃无忧的盛夏时节!

数据支撑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食源性疾病负担估算报告、腹泻病实况报道。

2. 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性腹泻(如诺如病毒)监测与防控技术指南。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相关疾病诊疗指南、健康科普信息。

5. 权威医学期刊:如《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食品保护杂志》等发表的相关研究。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