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觐伟 深圳市儿童医院 康复治疗师

审核:王景刚 深圳市儿童医院 副主任医师 康复科教学主任

睾丸鞘膜积液,听起来吓人,其实就是男性“小兄弟”周围的“保护膜”里积了水,像给“蛋蛋”套了个“小水囊”。这病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里挺常见,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阴囊无痛性肿大,摸起来软软的,像注水气球,可能伴随下坠感或轻微不适[1]。虽然多数情况下这病进展缓慢,没啥急性风险,但阴囊突然肿大时,很多人会因为不了解而慌了神,甚至因为错误处理让病情加重。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万一遇到这种情况,在家该怎么应对。

图1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认识睾丸鞘膜积液:为何阴囊会突然肿大?

睾丸鞘膜积液的本质是鞘膜腔内液体的异常积聚。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存在少量液体,起到润滑作用;当液体产生过多或吸收减少时,便会形成积液。根据病因不同,鞘膜积液可分为以下类型:

1.先天性/原发性鞘膜积液

·病因:多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有关。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的过程中,鞘状突应逐渐闭合;若闭合不全,腹腔内液体可能沿鞘状突流入鞘膜腔,形成交通性鞘膜积液[2]。

·特点:多见于婴幼儿,部分患者成年后因鞘状突未闭持续存在而发病。

2.继发性鞘膜积液

·病因:由感染(如睾丸炎、附睾炎)、外伤、肿瘤、低蛋白血症等引起。

·特点:积液量可能短期内迅速增加,常伴随原发病症状(如发热、疼痛)。

典型症状:

·阴囊无痛性肿大,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可能缩小(交通性鞘膜积液)。

·积液量大时可出现阴囊下坠感、牵拉痛或行走不便。

·透光试验阳性(透照试验):用手电筒光源紧贴阴囊皮肤照射,积液区域呈现均匀透亮红光。

二、突发阴囊肿大:居家护理的“黄金原则”

当阴囊突然肿大时,患者及家属需遵循以下原则,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病情恶化:

1.保持冷静,避免恐慌

·鞘膜积液本身多为良性病变,突发肿大可能与积液量骤增、鞘膜张力改变有关。

·避免因过度焦虑而盲目挤压阴囊或自行穿刺,可能引发感染或损伤睾丸。

2.立即停止活动,采取舒适体位

·半卧位或平卧位:减少阴囊下垂对鞘膜的牵拉,缓解下坠感。

·抬高阴囊:在阴囊下方垫柔软毛巾或衣物,抬高阴囊至略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3.观察症状变化,记录关键信息

·肿胀程度:可用软尺测量阴囊周长(耻骨联合至阴囊最低点),或通过对比两侧阴囊大小评估变化。

·伴随症状:是否出现疼痛、发热、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等。

·诱因: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外伤、感染史等。

4.避免自行用药或热敷/冷敷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能暂时缓解疼痛,但无法消除积液,且可能掩盖病情。

·物理治疗:热敷可能加重局部充血肿胀;冷敷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观察且无明确益处。

图2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三、紧急处理步骤: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尽管多数鞘膜积液进展缓慢,但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突发剧烈疼痛

·可能原因:睾丸扭转(睾丸沿精索旋转导致血供障碍)、急性附睾炎/睾丸炎、鞘膜内出血(外伤后)。

·处理:疼痛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急诊科,避免因延误导致睾丸坏死。

2.阴囊皮肤发红、发热、明显触痛

·可能原因:继发感染(如睾丸炎、附睾炎)、鞘膜积血。

·处理:尽快就医,行血常规、超声检查,必要时抗感染治疗。

3.伴随全身症状

·发热(体温>38℃):提示感染可能。

·恶心、呕吐、腹痛:需排除睾丸扭转或腹腔内病变(如腹股沟疝嵌顿)。

4.积液量短期内迅速增加

·可能风险:鞘膜张力过高可能压迫睾丸血管,影响血供。

·处理:即使无疼痛,也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干预。

图3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就医前准备:

·携带既往病历、检查报告。

·记录症状发作时间、变化过程及已采取的措施。

·若有外伤史,明确告知医生受伤部位及力度。

四、居家护理细节:如何减轻不适并促进恢复?

在非紧急情况下,患者可通过以下措施缓解症状:

1.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 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避免紧身裤或牛仔裤对阴囊的压迫。可使用阴囊托带(护囊托)托起阴囊减轻下坠感,但需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压迫。

2.饮食调理 保证足够蛋白质(鸡蛋、鱼肉、豆类)和维生素(水果蔬菜)摄入。

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3.适度活动,避免久站久坐 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增加腹压。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工作间隙应起身活动。

4.心理调适,减少焦虑 鞘膜积液可能影响外观,导致患者(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心理负担。可通过与家人沟通等方式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五、预防复发:从生活方式到定期随访

鞘膜积液治疗后仍可能复发,以下措施可降低风险:

1.治疗原发病 若积液由感染引起,需规范足疗程使用抗生素。结核性鞘膜积液需规范抗结核治疗。

2.避免外伤 运动时注意防护,避免阴囊撞击。

3.定期体检,早期干预 婴幼儿:出生后6个月内鞘膜积液可能自行吸收,若1~2岁后仍未消退或增大,需就医评估。成人: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或既往病史者,可咨询医生是否需定期超声检查。

4.控制慢性病 积极治疗心衰、肾病综合征等可能导致低蛋白血症的疾病。

六、常见误区澄清:这些做法可能帮倒忙

1.误区一:鞘膜积液会自行破裂,无需处理

真相:鞘膜积液极少自行破裂。交通性鞘膜积液若破裂(罕见),可能导致腹腔内容物疝出或感染,需手术修复。

2.误区二:穿刺抽液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真相:单纯抽液复发率高达50%~70%,通常需结合硬化剂注射(有争议)或手术治疗。

3.误区三:鞘膜积液会影响生育能力

真相:单纯鞘膜积液通常不影响精子质量。但巨大、长期存在的积液压迫睾丸,可能导致局部温度升高或影响血流,对生精功能有潜在影响,需关注。

七、何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以下情况建议手术治疗:

1.症状明显影响生活 积液量大(如阴囊直径>5cm),引起明显下坠感、疼痛或影响活动。

2.继发性鞘膜积液 由肿瘤、结核等引起,需治疗原发病并处理积液。

3.交通性鞘膜积液 需高位结扎未闭的鞘状突。

4.复发 既往抽液或非手术治疗后复发。

5.合并其他病变 如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等,可一并处理。

手术方式:

·鞘膜翻转术:切除多余鞘膜后翻转缝合[3],是常用术式。

·鞘膜切除术:彻底切除鞘膜,适用于复发风险高者。

·腹腔镜手术:适用于交通性鞘膜积液,创伤小、恢复快。

图4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结语

睾丸鞘膜积液虽非急症,但突发阴囊肿大时仍需谨慎处理。通过保持冷静、科学观察、及时就医,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居家护理的核心是减轻症状、避免并发症,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复发风险。若您或家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务必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切勿盲目自行处理。健康无小事,科学护理是关键!

参考文献:

那彦群,辛钟成,张旭,等.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第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45-350.

[2]《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编写组.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M].第11版.北京: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2019:210-220.

[3]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睾丸鞘膜积液诊疗指南(2023版)[EB/OL].[2023-12-31].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