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 “头号杀手” 之一,许多患者在经历急性发作后虽保住了生命,但往往遗留肢体偏瘫、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作为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医生,我们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康复手段,其中,穴位埋入揿针这项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疗法,正为众多中风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一、什么是揿针?
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小型皮内针,针头极为细小,直径仅0.2-0.3毫米 。它采用特殊的医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安全性高,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
与传统针灸 “留针” 不同,揿针通过特定的工具,将针体垂直埋入人体穴位皮下,依靠其微小而持久的刺激,持续发挥治疗作用。一般来说,揿针可在穴位处留置2-7天,让穴位长时间接受温和刺激,从而达到改善病症的效果。
二、揿针如何作用于中风康复?
中风患者常见的肢体运动障碍,根源在于大脑受损后,神经信号传递出现异常,导致肌肉失能。而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肢体功能。
当揿针埋入穴位后,会持续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这种刺激信号沿着经络传导至大脑及相应肢体部位,激活受损的神经通路,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与重塑。例如,在治疗上肢偏瘫时,将揿针埋入曲池、合谷等穴位,能有效改善上肢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言语和吞咽功能障碍也是中风患者的 “心头病”。从中医角度看,这些问题与舌咽部经络气血不畅有关。将揿针埋入廉泉、通里等穴位,通过持续刺激,可疏通局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舌咽部肌肉的协调能力和神经支配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言语表达能力和正常吞咽功能。
不少患者在接受揿针治疗后,原本含糊不清的发音变得清晰,吞咽困难的情况也得到明显缓解。
三、揿针治疗的优势
揿针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安全、无痛、便捷。由于揿针针头极细,埋入时几乎没有明显疼痛感,这对中风后身体较为虚弱、对疼痛敏感的患者来说,更容易接受。
同时,揿针埋入皮下后,患者可以正常活动,不影响日常生活,在留置期间还能随时接受穴位刺激,相当于为身体开启 “24 小时康复模式”。相较于传统针灸,揿针避免了频繁针刺的麻烦,也降低了因针刺不当引发感染等风险,尤其适合中风后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患者。
四、临床案例见证疗效
65岁的李大爷在突发脑梗后,右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连简单的抬手、抬腿动作都无法完成,言语也变得含糊不清。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我们为他采用了揿针治疗。将揿针埋入曲池、足三里、地仓、颊车等穴位,经过一个疗程(10天)的治疗,李大爷右侧肢体力量明显增强,能在家人搀扶下缓慢行走,说话也比之前清楚了许多。
随着后续持续治疗,他的肢体功能和言语能力不断改善,如今已能独自拄拐行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像李大爷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越来越多的中风患者通过揿针治疗,重获生活信心。
五、揿针治疗注意事项
虽然揿针安全性高,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 埋针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
• 患者在活动时要注意避免碰撞埋针部位,防止揿针移位或脱落;
• 埋针期间若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此外,并非所有中风患者都适合揿针治疗,有皮肤过敏、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的患者,需要在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采用该疗法。
揿针为中风患者的康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以独特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身体功能,重返正常生活,如果您或身边的家人正遭受中风后遗症的困扰,不妨了解一下揿针治疗,或许它就是开启康复之门的那把 “金钥匙”。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 龙映山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 龙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