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赶紧回家,我要先去蹲个大的!”放学路上,孩子憋红了脸的一句话,揭开了不少中学生被便秘困扰的秘密。一些家长可能都有过类似经历:孩子在学校能憋很长时间不上大号,把“人生大事”全留到家里解决。追问之下才发现,早读时想排便被考试打断,课间想去厕所又怕耽误下节课,排队吃饭时肚子胀得难受也只能硬忍……再加上偏爱油炸食品、蔬菜吃得少,久坐学习没时间运动,便秘自然成了“常客”。
一、为什么在学校特别容易憋便?
中学生的便秘,往往和校园生活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1.时间被高度挤压:早读、上课、考试连轴转,课间十分钟要赶作业、问问题,甚至没时间走到厕所;拖堂更是常态,想排便时只能硬生生憋回去。
2.对厕所环境的顾虑:个别学校厕所卫生条件一般,或担心同学看到自己上厕所,不好意思在课间“占用时间”。
3. 饮食结构不合理:食堂里油炸食品、肉类更受欢迎,蔬菜、粗粮摄入不足,膳食纤维缺乏导致粪便体积小、肠道蠕动慢。
缺乏运动:每天久坐上课、刷题,缺少户外活动,肠道蠕动失去“动力”,粪便在肠道里"躺平"不走。
二、憋便为什么会变成便秘?
很多学生觉得“憋一次没关系”,但肠道其实很“记仇”。我们的肠道就像一条不停运转的快递传送带:食物消化后变成粪便,随着肠道蠕动送到直肠,当直肠装满时,会向大脑发出“该排便”的信号——这就是便意。但如果总是对这个信号说“等会儿”,麻烦就来了:
1. 粪便变“石头”:粪便在肠道里停留时间越长,肠道黏膜会不断吸收其中的水分,原本柔软的粪便会变得干燥坚硬,就像潮湿的海绵被晒干,最后硬得像石头,自然难以排出。
2. 排便反射变“迟钝”:排便本是身体的自然反射,就像手机收到消息会提示“有新通知”。长期憋便会让肠道对粪便的压力越来越不敏感,哪怕直肠里堆满了“快递”,也不会给大脑发信号,最后就算想排便,身体也“没反应”了。
3. 肠道功能变紊乱:就像传送带被反复暂停,肠道的蠕动节奏会被打乱,菌群也会失衡,时间久了,肠道会懒得动,便秘就会从偶尔发生变成常态。
三、长期憋便,身体会付出哪些代价?
别以为便秘只是“拉不出”那么简单,它对中学生的影响远超想象:
1. 肛门受伤:硬如羊屎的粪便排出时,可能撕裂肛门,导致肛裂、出血,甚至引发痔疮,每次排便都像受刑。
2. 影响学习状态:肚子胀、小腹坠痛时,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记忆力和反应速度也会下降。
3.心理负担加重:越憋越难排,越难排越害怕排便,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不敢在学校吃饭、不敢多喝水。
4.埋下健康隐患:长期便秘会让肠道反复吸收粪便中的有害物质,可能诱发肠道息肉,还会增加痤疮、口臭等问题,甚至影响免疫力。
四、破解校园便秘,这几招一定要记牢
1. 别让“便意”等你,学会“见缝插针”排便
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排便(比如早餐后15分钟-30分钟,肠道蠕动较活跃),哪怕没便意也去厕所蹲5分钟,让身体形成生物钟。课间10分钟足够完成排便:从教室到厕所来回2分钟,排便3分钟,洗手1分钟,完全不耽误下节课。别让“怕麻烦”耽误了身体的信号。
2. 给肠道“吃对燃料”,拒绝重口味
每天保证吃够蔬菜(至少1拳量)、水果(1个-2个)和粗粮(比如玉米、燕麦、红薯),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就像肠道清洁工,能让粪便体积变大、变软,更容易排出。少吃油炸食品、甜食和加工零食,它们会让肠道变懒;每天喝够8杯水(约1.5升-2升),早晨空腹喝一杯温水,能唤醒肠道。
3. 动起来,让肠道“活”起来
久坐会让肠道蠕动减慢,每节课间都站起来活动:爬爬楼梯、踢踢腿、拉伸腰腹,甚至只是在走廊走两圈,都能刺激肠道蠕动。每天保证30分钟运动:跳绳、跑步、打球都可以,运动时的身体震动会像给肠道“按摩”,帮粪便“加速前进”。
五、已经便秘了?这样处理更科学
如果已经好几天没排便,别慌也别乱用药:
1.先试试天然缓泻剂:熟透的红心火龙果(含籽能刺激肠道)、无糖酸奶(补充益生菌)、西梅汁(含天然山梨醇),都是温和的选择。
2.别买泻药!市面上的泻药可能让肠道产生依赖,越吃越难排便。
3.超过3天没排便,或排便时疼痛出血,一定要告诉家长或老师,及时去看医生,别硬扛。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港院区外科总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林志玉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