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废水、养殖池塘和河流中,抗生素污染已成为威胁水生生物的“隐形杀手”。其中,常用抗生素氧氟沙星(OF)因环境持久性,在水体中检出浓度可达数微克每升。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种抗生素有一对“镜像兄弟”——左旋体(LVFX)和右旋体(Dextro-OF),它们结构相似却毒性不同。近日,我国研究团队发现:LVFX对黑斑蛙蝌蚪的生长抑制更显著,甚至可能埋下“肥胖隐患”。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被忽视的“手性”:抗生素的“左右之分”

氧氟沙星是典型的“手性药物”,如同人的左右手,左旋体(LVFX)和右旋体(Dextro-OF)结构镜像对称,但生物活性可能天差地别。过去环境风险评估常将其视为单一物质,忽略这种“左右差异”。

两栖动物(如青蛙)的蝌蚪阶段完全依赖水域生存,对污染物极为敏感。全球约40.7%的两栖动物受威胁,化学污染是重要诱因之一。此前研究发现,氧氟沙星会干扰蝌蚪甲状腺发育,导致生长迟缓,但“左右手”对映体的具体毒性差异尚不明确。

75天实验:LVFX对蝌蚪“打击更重”

为揭开这一谜团,研究团队将黑斑蛙蝌蚪暴露于1 μg/L(接近环境检出水平)的氧氟沙星(含等量LVFX和Dextro-OF)和单纯LVFX中,持续75天观察。结果令人意外:

  • 生长发育滞后:LVFX组蝌蚪体重仅0.597±0.066克(对照组0.792±0.068克),发育阶段明显更慢——更少蝌蚪进入尾吸收阶段(成熟标志),多数停留在“幼体期”。
  • 肝脏损伤加剧:对照组肝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OF组肝细胞出现空泡(类似“细胞水肿”)、细胞核变形;LVFX组损伤最严重,局部组织坏死,细胞间隙扩大,如同“肝脏组织散了架”。

代谢与基因:毒性差异的“幕后推手”

进一步分析发现,LVFX的“毒性优势”源于对蝌蚪肝脏脂质代谢的“精准打击”:

  • 代谢路径分化:LVFX显著降低肝糖原(能量储备)和甘油三酯(脂肪储存)水平,同时升高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而OF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反而增加。这意味着,两种对映体虽都可能导致脂肪堆积(潜在致肥胖风险),但“手段”不同——LVFX抑制脂肪分解,OF则刺激脂肪合成。
  • 基因与免疫关联:转录组分析显示,LVFX和OF处理组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如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而免疫细胞分泌的因子,恰恰是调控脂肪分解的“指挥棒”——这解释了为何代谢异常与免疫反应“捆绑出现”。
  • 分子结合“偏爱”:分子 docking实验揭示,LVFX与脂肪代谢关键酶(如乙酰辅酶A羧化酶、激素敏感脂肪酶)的结合能力更强,如同“更紧地抓住靶点”,导致其对代谢的干扰更彻底。

警示:环境评估需“分左右”

研究指出,传统环境风险评估将氧氟沙星视为单一物质,可能低估其实际危害——LVFX的毒性明显强于右旋体。此外,两种对映体均可能通过干扰脂质代谢,增加蝌蚪(甚至更高营养级生物)的肥胖风险,为生态链健康埋下隐患。

未来,需进一步追踪手性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转化、富集规律,并在风险评估中区分对映体差异,为精准管控抗生素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