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一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郑 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一、心衰是什么?
心衰,全称为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等。我们的心脏就像一台水泵,当心脏收缩时,可以把携带氧气、营养物质的血液持续地泵至全身各个器官,心脏舒张时血液回流至心脏,让血液在全身流动循环起来。然而,当心衰发生时,这台“水泵”的功能便发生障碍,无法有效泵出血液或无法使血液充分回流,导致身体对氧气、营养等的需求难以满足。心衰初期,患者可能会觉得体力变差了、鞋突然不合脚了、需要垫高枕头才能睡觉或者咳嗽等等。
二、心衰患者能运动吗?
好多人都会谈心衰“色变”,认为心衰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加上患者的乏力、气短限制日常活动能力,所以认为心衰患者不宜进行运动,应该静养。过去,休息确实是心衰的常规治疗手段,因为大家认为休息可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然而,长期静养会带来许多潜在的风险,如可能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压疮、便秘等。
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发现规律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减轻呼吸困难和疲劳感,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让身体重新焕发活力,还能减少再住院率和死亡率。运动还能帮助心衰患者提高心排血量,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
心衰患者由于疾病特点,运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那么心衰患者该如何更科学安全地运动呢?应该选择什么运动更为合适呢?每次运动多长时间最合理呢?
三、运动内容
1.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以及全身肌肉都参与的中低强度的有氧体操,比如健身操、太极拳、八段锦等。根据心衰情况、心肺耐力评估结果及个人喜好和依从性,患者可以选择个体化的有氧运动形式,也可多种相结合。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建议患者每周进行3~5次有氧训练,每次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初始开始运动的患者也可以从自身可完成的最长时间开始,循序渐进增加时间直至达标。运动强度建议通过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制定,若无法完成心肺运动试验,也可使用心率储备法、主观疲劳程度(RPE)等确定。靶心率为运动中应达到并保持的心率,常用的计算方法[1]为靶心率=基础静息心率+(220-年龄-基础静息心率)×预期强度%,预期强度设定一般从40%~50%开始,逐渐进阶至70%~80%。以70岁患者为例,假设基础心率70次/分钟,有氧训练目标60%强度,则靶心率=70+(220-70-70)×60%=118次/分钟。以主观疲劳程度确定运动强度时,推荐12~14分,也就是说在运动中觉得轻松或稍稍用力的程度。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抗阻训练
规律力量训练后肌肉力量和耐力得到改善,可以显著提升心衰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比如拎重物、上楼梯等,还可预防跌倒,改善独立生活的质量。抗阻运动方式多样,可采用克服自身体质量训练,比如靠墙静蹲、提踵等,或借助各种设备,包括哑铃、踝部重量袋、弹力带、力量训练器械等。
建议心衰患者在有氧训练的基础上,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上肢肌群(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核心肌群(腹直肌、腹横肌等)和下肢肌群(臀大肌、股四头肌等)可在不同日交替训练,每周应对每个肌群训练2~3次,同一肌群练习时间应间隔至少48小时。每次训练8~10个肌群,目标为每个肌群每次训练1~3组,每组10~15次,强度最开始可以运动中的心率增加<20次/分,RPE<12分为宜。后可逐渐增加抗阻运动训练强度,分别重复10~15次,RPE<15分。
3.呼吸训练
呼吸肌无力在心衰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会进一步限制心衰患者的活动耐量,呼吸训练可增强呼吸肌力量,增加核心力量和稳定性,缓解焦虑和心理压力,因此,呼吸训练对于慢性心衰患者至关重要。
患者可练习缩唇呼吸,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嘴呈缩唇状(近似于吹口哨),慢慢呼气。吸气和呼气的比例在1∶2进行,慢慢达到1∶4作为目标。
患者也可练习腹式呼吸,采取仰卧或舒适的坐姿,放松全身,自然呼吸一段时间。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置于腹部。吸气时,用鼻子慢慢深吸气,尽力将腹部鼓起。呼气时,尽量将腹部内收(呼气时缩唇)、腹部下沉、延长呼气时间。在鼓起的腹部增加外部阻力如沙袋,可进一步增强膈肌和腹肌的力量。患者还可借助呼吸训练器,练习呼吸体操等。
4.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主要以活动肩部、腰部和腿部为主,对于预防跌倒,保持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最好每天进行。拉伸运动是柔韧性训练的最主要的形式。心衰患者可以采用动态拉伸与静态拉伸,运动强度以达到拉紧或轻微不适等状态,拉伸过程要注意规律有节奏,呼吸均匀,静态拉伸保持10~30秒,老年患者保持30~60秒会有更多受益,保持每周2~3次拉伸。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心衰患者运动锻炼有哪些注意事项
心衰患者运动时应防止过度疲劳,强度应循序渐进,逐渐加量,运动前进行热身,避免突然停止运动,运动后要逐渐冷却及放松,有助于减少运动伤害。尤其需要注意心衰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应均匀呼吸,避免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憋气,再做用力呼气的动作)。
患者还应避免在过热或过冷的天气中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运动过程中要适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运动中若出现气短、胸闷,心率、血压下降或升高明显,疲劳感明显,且难以恢复等不适,应立即减小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
运动对慢性心衰具有诸多益处,建议慢性心衰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药物治疗,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动起来,让衰竭的心脏更有力,生活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12):942-952.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