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生,近几天我总感觉心跳得厉害,稍微活动就喘不上气!我一年前中风时也这样,这次是不是又中风了?” 近日,患者张爷爷焦急就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

完善心电图后,结果提示心房颤动。心血管内二科袁如浩主治医师提醒:心房颤动易引发心悸、气短等不适,还可能增加中风风险,这些知识要早了解!

房颤心脏乱跳的警报,比想象中更危险

你是否曾感到心脏突然“漏跳一拍”,或是像小鹿乱撞般毫无规律地狂跳?这可能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出的信号,它是一种极易被忽视却暗藏巨大风险的心律失常。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我国约有1000万以上房颤患者,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攀升。

心脏失控:房颤究竟发生了什么?

正常心跳:心脏如同精密引擎,由“司令部”窦房结规律放电,电信号有序传导,促使心房、心室协调收缩,将血液泵向全身。

房颤状态:心房内电信号陷入混乱!不再是单一指令,而是数百个微小电路各自为政,导致心房肌陷入快速、无序的颤动(每分钟可达350-600次),失去有效收缩能力。

心室反应:心房乱颤的电信号仅有部分随机“闯入”心室,导致心室跳动变得完全不规则(快、慢、乱皆有可能),泵血效率大打折扣。

无声的威胁,房颤带来的严重后果

*1.脑卒中风险飙升5倍:这是房颤最凶险的并发症!颤动的心房血流淤滞,极易在心耳等部位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血管,阻塞脑部血液循环,就会导致中风。中风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极易导致猝死或者偏瘫的后果。

2.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长期心跳过快、过乱,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疲惫不堪”,泵血功能衰竭。其它危害:认知功能下降、痴呆风险增加、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心悸、乏力、活动耐量下降)、死亡率升高。

警惕房颤的身体信号

心悸:感觉心脏乱跳、漏跳、狂跳或“跳到嗓子眼”; 胸闷、胸痛;气短、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时);头晕、乏力、疲劳;运动耐量明显下降;

“隐形”杀手: 约1/3患者无明显症状(无症状性房颤),常在体检或因中风就医时才发现。这使得房颤更具隐蔽性和危险性。

揪出房颤:诊断的关键

核心检查心电图(ECG):捕捉心电信号,是确诊房颤的“金标准”。症状短暂者可能需要动态心电图(Holter)或事件记录仪。

其他检查:心脏超声(评估结构功能、血栓风险)、血液检查(查病因及用药依据)等。

综合管理:房颤的治疗策略

治疗目标聚焦于预防卒中+控制症状+管理心率、心律。

1. 重中之重是要预防卒中。抗凝治疗是降低卒中风险最有效的手段。注意,抗凝药预防的是心房内血栓形成,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同,不可自行替代。

2. 控制心室率:让过快的心室率慢下来,改善症状,保护心功能。

3.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如药物复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尝试转复为正常心律并维持。电复律:麻醉下进行电击,使心脏瞬间“重启”恢复窦性心律。导管消融术:微创手术,通过导管送入心脏,用射频能量或冷冻技术精准隔离/消除引发房颤的异常电路,是恢复并长期维持正常心律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药物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的患者。

4. 生活方式干预:严格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控制体重;适度规律运动(遵医嘱);限制咖啡因摄入。

重要提示

切勿自行停药或换药!尤其抗凝药,擅自停用可能导致灾难性卒中。

症状≠风险:无症状房颤同样有高卒中风险,定期体检(尤其老年人)很重要。

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案需医生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因、合并症等综合制定。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肖长江教授提醒:房颤患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不及时治疗,阵发性房颤很容易发展成持续性房颤,治疗效果将会收到很大的影响。

房颤目前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需长期服用,副作用明显,治疗成功率低,大多数不超过30%。手术治疗能将大部分的房颤“治愈”,使房颤患者重获“心”生。

此外中医药治疗在房颤领域也颇有成效,对于心肺脾气虚的患者,可以采用中药调理,补益脾肺;对于心肾不交,肾不纳气的患者,要坚持心病治肾或心肾同治的原则,用滋肾养心法,治疗持续性房颤;心肝火旺、阴虚阳亢的患者,要在滋肝补肾的同时加重平肝潜阳的中药。

尤其是近年来,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增多,强壮的中青年发生阵发性房颤,往往出现心肝火旺的症候,可以用镇肝熄风的方法来进行调理。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二科 李雅婧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