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天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主治医师、中级康复医师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注册营养师

钱 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

续云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心理治疗师

审核:郝 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主任医师

中国康复学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行为发育学组副组长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心理门诊内,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前来……

父母苦恼地向医生说道:“医生,孩子又双叒叕发低热了,反反复复快3个月了。经常是刚送到学校没多久,老师就打来电话让我们把孩子接回去,我们跑遍了发热门诊、急诊、感染科,各种专家号、特需号都挂了个遍,就是查不出原因,有时候回家稍微休息一下就退烧了,有医生建议我们带孩子来心理门诊看看。您说,会不会是孩子为了逃学故意作假啊?”

问诊期间,孩子满脸无奈,时而低头沉默不语,时而急着为自己辩解:“我真的没装病,就是用体温计量的体温,我还不想回家耽误课呢,每次耽误了时间,回家还要补那么多作业,本来写作业的时间就不够用,我甚至都想过放弃最喜欢的绘画课,挤出时间来补作业……”

生病是孩子在玩花招吗?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确实,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可能会假装发热来逃避上学或写作业,但是这个孩子的情况有所不同。他确实是在父母的监督下测量体温,并且反复前往医院就诊,孩子也积极配合各种检查,却始终未能查出病因。

直到他们来到心理门诊,医生考虑这可能是一种名为“躯体化障碍”的心理疾病所致。

躯体化障碍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孩子可能会因为频繁的身体不适而缺课,导致成绩下降。由于躯体化障碍的躯体症状难以通过病理检查来证实,若不及时识别,孩子可能会陷入频繁就诊的困境,接受大量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这不仅会增加医疗费用,带来潜在的不必要的诊断评估和治疗干预,更重要的是,还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家长的心理压力。

认识躯体症状障碍:原来是心理问题!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015年,《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重新定义为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这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患者反复出现一种或多种躯体上的不适感觉,如疲劳、疼痛、头晕等,并伴有与躯体症状相关的过度或不相称的思维、感觉、认知或行为。躯体症状多与情绪冲突或近期心理社会应激事件有密切关系,并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1]。在我国综合医院门诊内,躯体症状障碍的检出率达33.8%[2],在躯体专科、精神心理科和中医科的检出率分别为40.2%、42.1%和19.0%。

躯体症状障碍的表现特点是什么?

躯体症状障碍有以下特点[3]。

(1)多种躯体症状:在儿科患者中,躯体化通常被描述为与疼痛相关的经历,如头痛、胸痛、背痛、胃痛和/或致残性疲劳。

(2)情绪问题: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常伴随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躯体感觉放大、疑病等。

(3)行为异常:过度关注自身躯体症状,反复求医,过度检查,这常常也是儿童及青少年耽误学业的重要原因。

(4)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症状多与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压力或近期的应激事件等有关。

(5)持续时间:症状通常持续多年,并且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波动。

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躯体症状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1)生物学因素:包括脑结构异常、脑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系统异常(心率变异性)等因素。

(2)心理因素:包括童年时期的不良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文化影响等。例如,孩子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不和谐、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感到焦虑,从而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内心的痛。这些压力还可能引发孩子的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增加共病焦虑抑郁的风险。

(3)社会因素:家庭或学校环境的不稳定、父母的过度保护或忽视、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等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例如,有些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或受到批评后,可能会通过身体不适来逃避现实,寻求关注和安慰。另外,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待孩子症状的态度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颇大。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躯体症状被视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这可能使孩子更容易通过躯体化的方式来应对心理问题。

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躯体症状障碍?

针对孩子的躯体主诉,应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选择适当的诊断性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避免过度医疗。同时,探索相关的社会心理压力源,识别导致症状发生、持续或加重的因素,帮助患儿理解生理和心理症状之间的联系,比如有压力时会“头痛”,焦虑时会“胃痛”,了解身心互动,以及有效应对症状的方式[5]。

具体干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心理干预: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儿童心理专科就诊,完善专业量表及评估,如身体症状问卷等,必要时可以给予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孩子识别和处理内心的焦虑和压力,从而缓解躯体化症状。

(2)家庭支持: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对躯体症状过度关注或责备孩子。同时,家长应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营造温馨、理解、包容、支持的家庭氛围,维护家庭和谐,从而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来缓解症状。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减轻躯体化症状。

(4)引导孩子心理成长:家长要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正确方式,从而促进孩子心理的成熟和成长。通过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引导,孩子能够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躯体症状来“发声”,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

(5)药物治疗:需结合躯体化症状表现、是否存在共病或其他严重程度指标,进行全面评估后再选择药物,但对于儿童患者,不仅需要考虑药物可能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其用药效果也有待商榷。

儿童时期的躯体症状障碍是一种需要引起家长重视的精神健康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家长和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躯体化症状的出现。通过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参考文献: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编著, 张道龙 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CAO J, WEI J, FRITZSCHE K, et al. Prevalence of DSM-5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in Chinese outpatients from general hospital care[J]. Gen Hosp Psychiatry, 2020, 62: 63-71.

[3]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学组,上海市医学会心身医学专科. 躯体症状障碍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4,57(2):65-77.

[4]冯龙飞, 赵文铎, 田文豪, 等. 儿童期躯体化症状障碍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3, 38(1): 77-80.

[5]邓云龙,王东方. 躯体症状障碍诊疗策略[J]. 医学与哲学, 2017, 38(18): 1-4.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