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动物多为雌雄异体,但雌雄同体的种类也相当普遍。雌雄同体种类在无板纲、瓣鳃纲和腹足纲中十分普遍,它们具有精子、卵子相并发育的精卵巢。

贝类动物虽区分为雌雄异体和雌雄同体,但这种区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雌雄异体的种类可以发生性逆转而互换性别,雌雄同体种类也能因性变而成为雌雄异体。

01性变现象何以产生?

迄今这仍是一个不解之谜。许多学者的意见颇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水温:根据实验,贻贝的性变与水温有关。月平均水温为13.2-19.9℃时,雄性个体比例高;当月平均水温升高至20-29.3℃时,两性比例接近。水温下降时,雄性个体又增高。由此看出,水温低雄性个体占优势。

2.代谢物质:牡蛎的性别有两种相,体内蛋白质代谢旺盛时,雌性相占优势;体内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糖原代谢旺盛时,雄性相占优势。

3.营养条件:在养殖场作比较试验,发现在优越环境条件下,雌性牡蛎占优势,而在营养条件差时,雄性牡蛎占优势。

4.雄性先熟:有学者认为,营养条件不是决定牡蛎性别的因素,而是由于雄性先熟现象所导致。如僧帽牡蛎幼龄时都是雄性,即使在优良的营养条件下也是如此。这是因幼龄牡蛎的生殖腺都是两性的,它们的性别是倾向于可以变换的状态,但一般情况下,由于精子形成快,因此在第一次性成熟时常表现为雄性。而在生殖季节过后,又恢复到两性状态。第二年表现出何种性状,才由营养条件决定。营养条件优越时,长得大而肥,刺激卵原细胞形成和生长,抑制精原细胞形成,结果使雌性牡蛎比率增高。

5.寄居蟹:有学者发现,僧帽牡蛎的外套腔中常有豆蟹寄居,而凡被豆蟹寄居的牡蛎,其雄性个体显著增多,由此说明寄居蟹与性变有关。 总之,贝类本身的遗传基因对性别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界环境条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转变,而不能决定性转变。

02扒一扒这些神奇的贝类生物

北美洲沿海生长着一种有趣的大西洋扁贝,雄性扁贝在水底漫游,直到最后找到了合适的配偶。这时,它就伏在雌性扁贝的背上。没过多久,雄性扁贝就会失去生殖器而完全变成雌性扁贝。以后,另一只雄性扁贝又会伏到它的身上,再转化成雌性。 这种交配过程形成一种塔状的扁贝链,下面一层层都是雌性,最顶上一层雄性扁贝,这一结构会越筑越高。在水底四处游荡的全是雄性扁贝,而雌性扁贝则一天到晚一动不动地伏在水底下。

欧洲扁蛎是最典型的两性动物,它们轮流担任两性角色:先是雄性,然后是雌性。它们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体内长着雌雄两种生殖器官,这种雄-雌交替的过程称之为"节奏性连续雌雄同体"。 生活在英国周围的扁蛎,它们年复一年地轮流担任两性角色;然而生活在较为温暖的地中海中的扁蛎,却能在同一季节里同时承担雌雄两种角色。这种欧洲扁蛎长着十分坚硬的外壳,不易受到攻击。它们只在满月或新月后交配,与其说是由于春潮还不如说是春天困倦感的缘故。

海兔,又称海蛞蝓,但海兔既不是兔也不是蛞蝓,属于浅海生活的贝类,因其头上的两对触角突出如兔耳而得名,是软体动物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的成员。 海兔是雌雄同体的生物,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通常总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海兔联体、成串地交合,一只海兔身上趴着另一只海兔,后者身上又趴着另一只,有时,整整一打海兔在玩这种叠罗汉把戏。

......

每次看到这些神奇的生物

总是让人大开眼界

令人不由自主地感叹一句

世间万物,无奇不有!

来源: 贝壳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