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的门帘哗啦一声响,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冲了进来,声音里全是焦急:“护士,快看看孩子!烧得厉害,吃不下东西,嘴巴里还长了泡,疼得直哭!”护士小张迅速接手,测量体温、安抚患儿,目光扫过孩子手心几颗不起眼的小红疹---入夏以来,像这样的孩子,小张每天都要接诊好多。

这不是偶然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7月3日发布的最新监测报告(第26周):自第17周开始,肠道病毒样本中的检测阳性率,已连续8周持续攀升。到了最新的第26周,肠道病毒超越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众多“老对手”,一跃成为仅次于新冠病毒的第二大病原体。每100个因发热、咳嗽等症状走进医院的孩子中,就有不少是肠道病毒在“作祟”。这个往年相对低调的夏季“常客”,今年正以前所未有的活跃度冲击着我们的健康防线。

别被名字迷惑

“肠道病毒”?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拉肚子。这名字确实是个误会! 它们虽然名为“肠道”,却拥有强大的“跨界”能力,尤其擅长在婴幼儿和儿童中引发以呼吸道症状和特征性皮疹/黏膜疹为主的疾病。

手足口病:标志性的手、足、口腔部位疱疹或皮疹是它的名片,常伴随发热、食欲不振。

疱疹性咽峡炎:孩子突然高烧、咽痛、拒食?扒开小嘴看看咽峡部,若布满灰白色疱疹或溃疡,十有八九是它。

其他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症状(发热、咳嗽、流涕)也可能是某些肠道病毒亚型在“捣乱”。

传播力超强

肠道病毒家族之所以能在夏季“兴风作浪”,其强大的传播能力是关键。

粪口传播:病毒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玩具或环境。小手摸一摸,再放进嘴里,病毒轻松完成转移。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中携带病毒。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或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门把手、玩具、毛巾等),再触碰自己的口、鼻、眼。

家长如何应对?

如果孩子不幸中招,家长不用过度恐慌,但一定要细心观察和科学护理:

识别信号:

1.持续高烧不退。

2.精神头很差,总是想睡觉,或者异常烦躁哭闹。

3.呼吸急促、费力,或者感觉喘不上气。

4.频繁呕吐。

5.身体发抖甚至抽搐。

6.手脚发凉、发花。

7.出现手、足、口、臀部的皮疹/疱疹,或拒绝进食、咽痛(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注意: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的精神差、呼吸难、频繁吐、肢体抖、手脚凉这些情况中的任何一项,务必立即就医!这可能是严重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的信号。

居家护理要点

退烧止痛:在医生指导下,可以给孩子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注意按体重计算剂量)。

防止脱水:嘴巴里长疱会很疼,孩子可能不愿意吃喝。这时防脱水是重点!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喝凉白开、口服补液盐(药店有售)。如果孩子完全不肯喝,或者小便明显减少、哭时没眼泪、精神萎靡,要赶紧去医院,可能需要输液。

缓解口腔疼痛:给孩子吃温凉、软烂、好吞咽的食物(如粥、烂面条、酸奶、果泥),避免酸的、辣的、烫的、硬的食物刺激嘴巴。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剪指甲,防止孩子抓破疹子引起感染。穿宽松柔软的衣服。

密切观察:最重要的一点!时刻留意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呕吐等情况,有不对劲马上去医院。

接种疫苗

EV71疫苗是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武器。虽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还有其他病毒类型),但能大大降低重症风险。建议6个月到5岁的孩子,尽早按程序接种(基础免疫2针,间隔1个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港院区护士李媛媛 李文玉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