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快看看我孩子的耳朵,又肿又痛还流脓……”昨晚8时多, 张女士拉着12岁的儿子小宇冲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科急诊。只见小宇右耳前鼓起一个龙眼大小的包,肿得发亮,疼得他直咧嘴。
小宇出生时,右耳前就有一个“小洞孔”,之前一直相安无事。前天下午,他和同学打了近两个小时的篮球。因天气炎热,运动后大量出汗,他用脏手直接擦拭脸颊及耳旁的汗水。数小时后,他感觉耳前小孔的位置有轻微的肿胀感,但没当回事。昨天早上,他的右侧耳前小孔处溢出少量黄色脓液,伴随局部皮肤红肿。因赶时间上班,张女士用棉签挤压他的小孔,试图将脓液挤出,简单处理了一下就出门了。昨天晚上,他的右耳疼痛加剧,耳前还冒出一个小鼓包,隐约还能闻到异味。吓得张女士拉着他直奔医院,才有了刚才就诊的一幕。
“聪明洞”的真相
很多小朋友和小宇一样,出生时耳旁或耳廓就有一个小孔,像一个“泉眼”,老人给它们起了个很吉祥的名字叫“聪明洞”或“富贵孔”等,说有这样小孔的孩子聪明、富贵。其实,它的真实名叫“先天性耳前瘘管”。它是一种先天性的耳部畸形,系胚胎发育异常所致,是很常见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为单侧耳前瘘管,也可为双侧耳前瘘管,位置多见于耳轮脚前,也有长在耳轮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处。
调查显示,我国每1000人中约有12人会有此“小孔”,但由于大部分患者是无症状者,无需来医院就诊,所以发病率可能远远高于统计的数量。
先天性耳前瘘管开口小,藏在里面的“隧道”九曲十八弯,深浅、长短各不一。瘘管狭小而细长,纵横交错呈分支状分布,末端是封闭状。正因耳瘘管结构的特殊,分泌物及细菌进入瘘管后就容易发生阻塞及感染。
什么情况下无需处理?
先天性耳瘘管的患者一般无症状,仅表现为耳部皮肤一小凹孔,有时轻轻挤压孔处会有少量白色皮脂样、微有异味的物质,偶尔伴有局部轻微瘙痒的症状。
出现什么症状需警惕?
1.瘘管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溢脓。
2.局部皮肤隆起、肿胀明显,并开始单处或多处破溃、溢脓。
发炎了怎么办?
轻度发炎:居家“三步法” 。
1.第一步:用碘伏棉签单向擦拭瘘管及周围皮肤,每天3次-5次,消灭表面细菌。
2.第二步:在医生指导下涂抹红霉素软膏等,抑制炎症发展。
3.第三步:若红肿范围扩大,需遵医嘱口服抗生素,避免炎症扩散。
重度发炎:必须就诊
若耳前鼓包,摸着有波动感,局部皮温偏高,说明瘘管内部已经化脓了。此时千万不能用手自行挤压!必须及时就医,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开脓肿,放置引流条,排出脓液。
如果耳前瘘管频繁发炎,一年发作2次-3次以上,建议在炎症消退后选择手术切除,“斩草要除根”。 通过完整切除瘘管组织,从根源上杜绝复发,术后只要保持伤口清洁,恢复后几乎不会影响外观和生活。
夏季高发期!爱运动的人要注意四点
随时清洁:随身携带消毒棉片(运动大量出汗后及时清洁瘘管与周围皮肤),避免用手直接擦拭瘘管及瘘管周围皮肤。
物理阻隔:戴吸汗头带(阻隔汗液流入耳瘘管,可降低感染的风险)。
拒绝共用:避免使用公共毛巾擦汗。
4.青春期重点防护:青春期的孩子因雄性激素升高导致皮脂分泌旺盛,更易感染。家长们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耳部瘘管情况,若出现炎性症状要及时就诊、治疗。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师张雯雯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