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阳光把空气酿成“黏腻的热粥”,走两步就像在桑拿房里打转时,突然一阵头晕袭来——你是不是瞬间绷紧神经:难道是中风找上门?老毛病眩晕症又来“报到”?

先别急着给头晕“定罪”!在这种能把鸡蛋晒到半熟的天气里,头晕更可能是另一位“夏日常客”——中暑的“恶作剧”。它的早期症状和中风、眩晕症像“撞了衫”,却藏着截然不同的“病理密码”。

**中风:**多因脑血管梗阻或破裂,常伴单侧肢体无力、说话含糊;

**眩晕症:**多与内耳前庭功能异常或颈椎压迫相关,典型表现为“天旋地转”;

**中暑:**有明确的高温暴露史。

中暑“作案现场”:人体温控系统的“高温宕机”

从医学视角看,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过载罢工”引发的急性热致疾病。

咱们的身体自带一套精密的“恒温调控系统”:正常情况下,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汗液蒸发(每蒸发1升汗液可带走580千卡热量,相当于消耗1份冰淇淋的热量)等方式,将核心体温稳定在37℃左右,就像给身体装了台智能空调。

但当环境温度突破35℃、相对湿度超过60%,再加上长时间暴晒或滞留密闭闷热空间(比如暴晒后的车内,15分钟内温度能飙升至65℃),身体产热会呈几何级增长,而汗液蒸发受阻、散热通道“全面拥堵”,核心体温会像失控的火箭般飙升。

这绝非普通的“体温升高”:当核心体温超过40℃,细胞会启动“热应激凋亡程序”——神经细胞“高温失活”导致信号紊乱(比如头晕、昏迷),心肌细胞“热损伤”引发心律失常,肝肾功能因“热打击”急剧下降,严重时多个器官会像被“高温熔断”的电路,陷入连锁性功能衰竭。

中暑“三级作案手法”:从“温和提醒”到“致命暴击”

中暑的“作案套路”会逐步升级,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码”,记准这些能快速“锁定真凶”:

1.先兆中暑:身体发出的“黄色预警”

这是身体在高温下的“首次抗议”:

  • 头晕如戴湿棉帽,伴轻微搏动性头痛,口唇干燥似要冒烟,全身皮肤被汗水浸透;
  • 四肢乏力如灌铅,注意力像被烈日晒化的蜡,精细动作(比如拿钥匙、拧瓶盖)变得笨拙;
  • 体温“小幅越界”(37.3-38℃),离开高温环境后30分钟内可缓解,堪称“可逆黄金期”。

2.轻症中暑:“预警升级”的“橙色信号”

若先兆中暑未被重视,身体会启动“二级防御”:

  • 头晕头痛加剧,面色呈“两极分化”——要么潮红如醉酒(血管扩张),要么苍白似纸(脱水致外周循环衰竭);
  • 出汗模式“极端化”:要么大汗淋漓至衣物能拧出水(脱水早期),要么因体液耗竭转为“无汗”(皮肤灼热或湿冷);
  • 心血管系统“超速运转”:心率>100次/分,血压轻度下降(收缩压<90mmHg),伴胸闷、恶心甚至呕吐;
  • 体温“显著超标”(38.1-40℃),需主动干预才能降温。

3.重症中暑(热射病):“红色警报”的致命一击

这是中暑的“终极形态”,医学上称为“热射病”,死亡率高达20%-70%,堪称“夏日隐形杀手”:

  • 核心体温“爆表”(>40℃),皮肤灼热无汗(汗腺功能衰竭),触摸如触烙铁;
  • 神经系统“全面失控”:意识模糊、谵妄(比如胡言乱语)、嗜睡,进展至抽搐、昏迷(GCS评分<8分);
  • 多器官“多米诺式崩溃”:横纹肌溶解(肌酸激酶>10000U/L)、急性肾衰(少尿或无尿)、肝损伤(转氨酶>1000U/L)、DIC(凝血功能障碍),短时间内可危及生命。

中暑“紧急破案指南”:与高温“抢时间”的黄金处置

应对中暑的核心原则只有一条:“降温速度与预后呈正相关”,不同阶段需精准出手:

1.先兆、轻症中暑:居家可实施的“初级干预”

  • **环境脱离优先:**立即转移至20-25℃空调环境,去除紧身衣物,用“对流散热法”(风扇距离1.5米吹风)加速体表散热;
  • **精准物理降温:**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区(这些区域仅占体表面积5%,却能带走全身30%热量),避免用冰水直接敷贴(易引发血管收缩反跳);
  • **科学补液方案:**口服含0.9%氯化钠的清凉饮料(或口服补液盐Ⅲ),采用“少量多次法”——每次100-150ml,间隔5-10分钟,避免单次饮用>500ml(防止稀释性低钠血症);
  • **动态监测指标:**每15分钟测一次体温(目标降至37.5℃以下),若1小时内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呕吐、体温持续升高,立即就医。

2.重症中暑(热射病):争分夺秒的“高级生命支持”

这是“时间敏感性急症”,每延迟1小时降温,死亡率增加7.2%,现场处置必须规范:

  • **极速降温核心术:**立即实施“冰浸法”(将除头部外的身体浸入2-4℃水中)或“冰毯+冰帽”联合降温,目标1小时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8.5℃以下(推荐直肠测温,比腋温更精准);
  • **气道保护策略:**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必要时用吸引器清理气道,防止呕吐物误吸;
  • **严格禁饮禁食:**意识障碍时强行喂食会导致吸入性肺炎,需绝对禁食禁水;
  • **院前预警机制:**拨打120时明确告知“热射病”,提示医院启动“热急症绿色通道”,备好血液净化设备及降温药物。

高温天的头晕就像一道“临床鉴别题”,选项里既有中风、眩晕症,更有中暑这个“高频考点”。记住它的**“关键病史”(高温暴露)、识别它的“阶段特征”(从汗多到无汗、从头晕到昏迷)、掌握它的“急救核心”(快速降温)**,才能在这场“夏日健康保卫战”中精准破局。

最后送上“防暑箴言”:高温时段(10:00-16:00)减少外出,户外作业每30分钟补水200ml,居家要开空调别硬扛,车内留人必开通风——让身体在夏日里“凉爽运行”,才是破解中暑谜题的终极答案。

参考文献

[1]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J].解放军医学杂,2025,50(4):367-38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高温中暑预防与紧急处理指南(2014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11):1-3.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秦婉 黄凌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益阳市中心医院 秦婉 黄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