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手术能让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重获“心”生,但术后并发症常成为康复路上的“拦路虎”。其中,三尖瓣反流(心脏三尖瓣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回流)是常见问题——术后患者常被医生提醒“要注意三尖瓣情况”,但这一问题会随时间好转吗?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的一项长期研究给出关键答案:约32%患者术后即有中度至重度三尖瓣反流(TR),但5年后降至11%、10年后仅9%;然而,持续存在的TR与更高死亡风险、肾功能恶化紧密相关。相关研究发表于《Frontiers in Medicine》。
术后TR:“最凶”在早期,却逐年“退烧”
三尖瓣反流为何在心脏移植后高发?此前研究认为,手术中双房吻合的操作方式、术后活检损伤或排斥反应可能是诱因。但TR会一直加重吗?还是会随着时间“自愈”?这些问题长期缺乏系统答案。
研究团队追踪了1984-2017年接受双房吻合心脏移植的572例患者(中位年龄50岁,74.9%为男性),通过分析8826份超声心动图数据(每位患者平均15次检查),用先进统计模型捕捉TR的动态变化。结果令人意外:术后早期(刚做完手术时)约32%患者存在中度至重度TR,但这一比例随时间显著下降——5年后降至11%,10年后仅9%。“就像一场‘洪水’,来势汹汹却逐渐退去。”研究人员形容。
谁更容易“扛不住”?左心功能差是关键
哪些因素会影响TR的发展?研究发现了两个关键信号:术前接受过机械辅助(如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的患者,术后TR风险更低。这可能是因为机械辅助提前“减轻”了左心负担,降低了肺动脉压力,右心扩张风险随之减少,三尖瓣反流自然更少。而术后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泵血能力差)的患者,TR风险显著升高——左心功能差会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被迫“超负荷工作”,三尖瓣无法正常闭合,反流问题更严重。
TR不是“小问题”:每存在1%,死亡风险涨7%
更值得警惕的是,TR的存在与患者预后直接挂钩。研究显示:随访期间出现中度至重度TR的患者,死亡风险比无TR者高7%(HR=1.07,P=0.006)。动态预测模型进一步模拟:若患者术后3年出现TR,10年后生存率比未出现TR者低4%;若未出现TR,10年后生存率则更高。
此外,TR还与肾功能“绑定”恶化:TR严重程度与血肌酐水平(反映肾功能的关键指标)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45)。简单来说,TR越严重,患者肾功能下降越快,发展为透析的风险也更高(HR=1.21)。
临床提醒:早期别急着手术,观察更重要
“术后早期TR高发,但多数会逐渐减轻,这提示我们不必急于手术。”研究负责人强调。此前有观点认为,术后早期出现TR应立即手术修复,但本研究发现,TR概率在术后5年后趋于稳定,因此“更合理的策略是观察5年,若TR仍持续存在,再评估手术必要性”。
目前,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技术为这类患者提供了微创选择,但需在心脏移植人群中验证效果。未来研究还需明确TR与右心功能的因果关系,比如是TR导致右心功能差,还是右心功能差引发TR,以指导更精准的治疗。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