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磊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审核:刘慧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副主任医师

假期刚刚过去,在繁忙的急诊室里,一位中年男士被家人搀扶着进入诊室,他的右脚红肿发亮,连被单轻轻触碰都会引发剧烈疼痛,冷汗从他的额头密密麻麻地冒出来。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这种“痛起来像被火烧、被刀割”的典型症状,正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写照。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已从古代的“帝王病”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统计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已超1.7亿,而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一下痛风。

一、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疾病。主要因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致使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其本质是尿酸代谢失衡。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不足时,血液中尿酸浓度就会升高(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形成过饱和状态。

这些多余的尿酸会在关节滑膜、软骨等部位沉积,形成针状结晶。就像玻璃碴藏在关节里,一旦遇到诱因(如暴饮暴食、剧烈运动),就会引发免疫系统强烈反应,导致剧烈炎症。若不及时治疗,痛风反复发作会使关节变形,影响关节功能,还可能在肾脏形成尿酸结石,损害肾功能,引发肾脏病变。遗传、饮食习惯(如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肥胖、饮酒等都是痛风的常见诱因。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痛风有哪些典型症状?

痛风的症状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无症状高尿酸期:在这个阶段,患者虽然血尿酸水平升高,但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尿酸升高。这一阶段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很多人因为没有症状而忽视了尿酸升高的问题,殊不知,此时体内尿酸已经在悄悄“搞破坏”。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这是痛风最典型的症状表现。患者常常在夜间突然发病,关节剧痛难忍,疼痛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最常受累的关节是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大脚趾关节),约占半数以上。此时关节局部会出现红肿、发热、压痛明显,活动受限,疼痛剧烈,很多患者难以忍受。除大脚趾关节外,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也可能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在24小时内达到顶峰,7~10天自行缓解。

(3)间歇期: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后,如果没有接受有效治疗,症状可能会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缓解,进入间歇期。此时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可持续数月到数年,但这并不意味着痛风已经痊愈,此时血尿酸仍处于高水平,悄无声息地损害肾脏和血管,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会越来越短,发作频率会越来越高,症状也会越来越严重。

(4)慢性期:如果痛风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及周围组织不断沉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可以出现在关节、耳郭等部位,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质地较硬。痛风石不仅会影响关节的外观和功能,导致关节畸形、活动障碍,还可能破溃,流出白色豆腐渣样物质,经久不愈,容易引发感染。有30%的患者还会出现肾结石,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毒症。

三、痛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1)定期监测尿酸:一般建议每 1~3 个月检测一次。通过监测尿酸,可以了解病情的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控制饮食,避免诱发因素: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这是痛风患者必须重视的。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减少酒类尤其是啤酒的饮用。同时,要注意控制食物的总热量,减轻体重,避免肥胖。BMI控制在18.5~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但需要注意的是每月减重不超过4kg,避免酮体升高诱发痛风。

(3)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会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影响尿酸的代谢,从而诱发痛风发作。

(4)避免关节损伤:关节损伤也是痛风发作的诱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剧烈运动、外伤等。

四、治疗痛风的药物有哪些?

目前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有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降尿酸药物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尿酸盐结晶的沉积,预防痛风发作;抗炎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则用于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的疼痛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苯溴马隆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等。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五、痛风患者如何进行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是痛风治疗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和程度。痛风患者的饮食应遵循“低嘌呤、低脂肪、低糖、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的原则,合理安排饮食结构。

根据2023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制定科学饮食方案:

第一层级:严格限制(嘌呤>150mg/100g)摄入的食物:①动物内脏,如肝(293mg)、肾(279mg);②部分海鲜,如沙丁鱼(345mg)、凤尾鱼(363mg);③浓肉汤,如火锅汤底嘌呤可达150~400mg/100ml。这些食物的嘌呤含量较高,应避免食用。

第二层级:适量控制(嘌呤50~150mg/100g)摄入的食物:①红肉,每日不超过100g,优先选择里脊肉;②中嘌呤鱼类,如鲈鱼(70mg)、三文鱼(88mg),每月2~4次,每次控制在30~50g;③豆制品,如豆腐(68mg)优于干豆,推荐每日30~50g。

第三层级:鼓励食用(嘌呤<50mg/100g)的食物:①乳制品,如低脂牛奶(1.4mg)每日300ml;②蛋类,如鸡蛋(3mg)每天1~2个;③蔬菜,如西兰花(40mg)、胡萝卜(8mg)每天≥500g;④水果,如樱桃(含花青素)每天200g。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科学饮水方案:每日2000~3000ml,分次饮用。推荐弱碱性水(pH7.5~8.5)。避免含糖饮料(果糖促进尿酸生成)。

六、痛风患者的常见误区

(1)认为“不痛就不用治”:间歇期持续降尿酸治疗才能预防复发,目标值应<360μmol/L(有痛风石者<300μmol/L)。

(2)认为“严格素食就能控制”:过度限制蛋白质会导致营养失衡,合理选择优质蛋白更重要。

(3)认为“不能喝啤酒就改喝白酒”:所有酒精都会影响尿酸代谢,白酒的危害不亚于啤酒。

痛风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通过建立“饮食控制—科学运动—规范用药”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和程度,提高生活质量。记住关键数字:血尿酸达标值300μmol/L(有痛风石的患者)或360μmol/L(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每日饮水2000ml,BMI不超过24。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管理好身体的“尿酸天平”,远离痛风的困扰。就能让痛风这个“沉默的杀手”无处遁形。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