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运动猝死的高发期,高温+高强度运动会让心血管系统承受巨大压力。最近,一位38岁的夜跑爱好者在高温天气下突发主动脉夹层离世,引发广泛关注。
一、主动脉夹层:年轻人的“隐形炸弹”
主动脉夹层,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医学术语,实则是一种危险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以胸痛腹痛就诊,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或者病人及家属没有意识到危险性拖延病情,致死率极高。它就像一颗隐藏在血管内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威胁生命。发病迅猛,48小时死亡率超50%。过去认为这是“老年病”,但近年来年轻患者明显增加,夏季运动猝死案例中,约15%与主动脉问题相关。
为什么夏天更危险?
✅ 高温脱水→血液黏稠→血管压力增大。
✅ 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
✅ 突然冷刺激(如运动后冲冷水澡)→血管痉挛。
二、夏季运动“高危行为”清单
1. 高温时段剧烈运动
❌ 危险行为:12时-16时跑步/打球。
⭕ 正确做法:
选择6时-8时或18时后;关注“体感温度”(湿度>70%时更易中暑)。
2. 运动后猛喝冰水/冲凉
❌ 危险行为:跑完步立刻灌冰水、冲冷水澡。
⭕ 正确做法:小口喝常温电解质水(不要低于15℃);运动后休息10分钟再用温水冲洗。
3. 盲目追求“暴汗”“高强度”
❌ 危险行为:高温天还做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马拉松训练。
⭕ 正确做法:降低强度(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注意身体信号:头晕、恶心、胸背闷痛=立即停止!
4. 熬夜后强行运动
❌ 危险行为:通宵后晨跑“提神”。
⭕ 正确做法:睡眠不足6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改做瑜伽、散步等低强度活动。
三、主动脉夹层“夏季特别预警信号”
年轻人更容易误诊!如果运动后出现:
⚠ 胸口/后背突然撕裂样疼痛(像被刀割)。
⚠ 出汗但手脚冰凉(休克前兆)。
⚠ 两侧胳膊血压差值>20mmHg(夹层典型表现)。
记住:
❗ 不要硬撑! 立刻停止运动,拨打120。
❗ 不要乱吃药! 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
❗ 不要自己开车去医院! 颠簸可能让血管彻底破裂。
四、安全运动“三件套”(夏天必备)
1.智能手环:监测心率(>180次/分立即停下)。
2.电解质水:避免脱水导致血液黏稠。
3.防晒+透气衣物:减少体温骤升风险。
高危人群额外注意:
1.高血压/马凡综合征患者:避免高温户外运动。
2.长期熬夜/压力大者:运动前测血压。
五、生命没有“侥幸”——关键总结
夏天不是“拼命练”的时候,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运动后千万别喝冰水、冲凉,血管可能瞬间痉挛。
胸背突发剧痛≠中暑,可能是血管撕裂。
熬夜、脱水、暴晒后不要剧烈运动。
六、在夏季进行运动时,中医保健建议
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运动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这样可以避免高温时段,减少中暑的风险。
2.适宜的运动项目: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
3.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运动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为佳。
4.运动前后的水分补充: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5.情志养生:夏季还要做好情志养生,避免过度兴奋,保持情绪平和。
6.饮食调养:夏季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7.防病保健:预防暑热伤人,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
8.“冬病夏治”保健: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可以进行一些太极、八段锦、太极剑、保健操等适宜的保健活动。
夏天不是“拼命练”的时候,顺应自然才能健康长寿!
数据来源:《运动医学夏季指南》《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共识》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