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数千年来滋养着中华民族,至今仍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支柱之一。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传统精耕细作到高效集约生产,水稻的种植模式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持续的创新。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水稻种植的世界,深入探究直播、插秧和抛秧这3种代表性现代种植方式背后的运作机制、独特优势以及它们所蕴含的科技智慧与农耕奥秘。
一、直播
水稻直播是通过人工或机械将水稻种子直接播于稻田中的一种栽培方式(图1)。直播无需经过育秧和移栽环节,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种植方式。
图1 直播水稻田
(一)直播的优势
相较于移栽,水稻直播省去育秧、起苗、移栽环节,操作简单、高效省工且成本低,能有效缓解农时用工紧张,特别适合劳动力短缺地区;由于种子直接在大田发芽生长,不需要经历栽插缓苗过程,前期生长旺盛,全生育期较插秧和抛秧方式缩短;分蘖发生早且快,分蘖节位低、分蘖率高,可挖掘优势分蘖的生长潜力,实现足穗丰产目标;直播作业适应性强,地形复杂、机械难作业区域,可通过人工撒播或无人机飞播完成。
(二)直播的挑战
相比育秧种子,直播种子生长环境更恶劣,易受温度、干旱、暴雨、鸟害、鼠害等影响,导致出苗率低、出苗不齐;直播初期,为促发芽防腐烂,需保持土壤湿润且无积水,利于杂草萌发,使杂草出苗基数大、种类多,杂草与水稻争光争肥,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直播稻前期发育快,产生过多无效分蘖,不利于高产群体调控;直播稻的根系较机插秧水稻浅,生长后期易发生倒伏,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还会增加收获难度。
二、插秧
水稻插秧是指将培育好的秧苗通过人工或插秧机栽插至水稻田中的一种栽培方式(图2、图3)。
图2 插秧(左:人工插秧;右:机插秧)
图3 插秧水稻田
(一)插秧的优势
水稻插秧需先育秧,育秧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节约用种,还能缓解多熟制前后茬作物种植季节紧张的难题;经插秧的水稻株距、行距均匀,有利于水稻通风、透光和养分吸收的均衡性;插秧的水稻根系分布较深,防倒伏能力优于直播和抛秧水稻;插秧稻田在插秧前后建立水层,抑制旱地杂草生长,利于稻田杂草防控技术实施,因此杂草较少;虽然插秧机作业效率比不上直播机作业效率,但机插秧的效率比人工插秧、抛秧的效率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插秧工作。
(二)插秧的挑战
插秧需先育秧,前期准备工作量大;插秧对秧苗品质和长势要求高,特别是机械插秧,需要适配插秧机且规格一致的秧苗;插秧需要经历起苗的过程,秧苗根系受到损伤,影响秧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在一些地形复杂、田块过小的区域,稻田基础设施不全,不利于进行机械插秧。
三、抛秧
抛秧是通过人工或抛秧机将带营养土的秧苗抛撒到稻田中,使其在重力作用下根部向下自由落入田中完成定植的一种栽培方式(图4)。
图4 人工抛秧
(一)抛秧的优势
与插秧方式相似之处在于:抛秧同样需先育秧,这可以节约用种,且有效缓解多熟制前后茬作物种植季节紧张的问题;抛秧也有利于稻田杂草防控。此外,抛秧相对操作简单,对稻田的平整度要求相对较低,地形复杂或小块稻田可以选择人工或小型无序抛秧机抛秧;机械抛秧能够快速、均匀地将秧苗抛洒到田间,保证秧苗分布相对均匀,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通风透光;尽管人工抛秧需要一定的劳动强度,但是比人工插秧更为省工、省力,尤其适合劳动力有限的地区。
(二)抛秧的挑战
抛秧需先育秧,前期育秧工作量大;抛秧对于秧苗的依赖性较高,品质优良、长势均衡、高度适中、根系和营养土结合良好的秧苗才能得到最佳的抛秧效果,如果机械抛秧,需要适配抛秧机且规格一致的秧苗;人工抛秧成行、成列差,秧苗在田间分布不匀,通风透光差,成穗率低;抛秧后秧苗并非全部直立,需要经历立苗过程,受环境和秧苗质量影响较大;抛秧水稻的根系相比于机插秧水稻较浅,后期易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发生倒伏。
水稻直播、插秧、抛秧3种方式各具特色,优劣势并存。种植者需立足实际,综合考量种植规模、劳动力资源、经济条件、稻田条件等多重因素,方能精准选择最合适的种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种植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在农业科技的革新浪潮推动下,工厂化智能育秧、直播机、插秧机、抛秧机等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农艺技术,都在不断迭代升级。这也驱动着水稻的种植效率和生产品质的稳步跃升。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水稻种植方式,助力您因地制宜、科学决策,优化种植策略,最终实现水稻生产效益与稻米质量双提升,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贡献科技力量。
参考文献:
[1] 翁文安, 邢志鹏, 胡群, 魏海燕, 廖萍, 朱海滨, 瞿济伟, 李秀丽, 刘桂云, 高辉, 张洪程. 无人化旱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特征及其能量与经济效益研究. 作物学报, 2025, 51(5): 1363-1377.
[2] 沈国辉, 田志慧, 袁国徽, 高原, 房加鹏. 做好稻田杂草防控, 助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上海农业科技,2025, (2): 1-5.
[3] 汪钰芹. 南陵县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农村科学实验, 2025, (3): 6.
[4] 刘国华. 水稻有序机械化抛秧技术及推广措施. 农业机械, 2025, (3): 927.
[5] 吴霞, 段少坤, 李焕群, 王小卉, 朱幸辉, 李绪孟. 抛秧稻田稻株分布对群体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8): 25-28.
[6] 吴丹. 芜湖市常见水稻栽培方式浅析. 基层农技推广, 2024, (2): 88-92.
作者介绍
郭彩丽,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师,拥有5年多稻麦生产一线工作经验。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项目和课题1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参编教材1本。
科学审核:陈惠哲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