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湘红段跃初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征程中,火箭无疑是我们迈向浩瀚星空的“天梯”。而火箭发动机,作为火箭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火箭点火发射的瞬间,那喷薄而出的强大推力,推动着火箭冲破地球引力的束缚,向着无垠的宇宙飞去。然而,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惊叹的技术挑战:火箭发动机在工作时,需要承受高达3000摄氏度甚至更高的极端高温,这一温度几乎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 ,在如此恐怖的高温之下,普通物质早已化为气态,可火箭发动机却能奇迹般地保持完整并正常工作,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奥秘?

一、材料的突破与革新

(一)早期耐热材料的探索

在火箭发展的早期阶段,寻找能够承受高温的材料成为了科学家们面临的首要难题。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传统的金属材料,比如钢铁,然而,钢铁的熔点大约在1500摄氏度左右,面对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数千摄氏度高温,它就如同在烈日下的冰块,瞬间就会熔化变形,根本无法胜任。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一些熔点更高的金属,如钨。钨的熔点高达3380摄氏度,相比钢铁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当温度接近其熔点时,钨的机械性能会急剧下降,变得脆弱易损,而且它的密度较大,会增加火箭的整体重量,不利于火箭的发射和飞行。

(二)新型合金材料的诞生

为了克服单一金属材料的局限性,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制造合金材料。他们将钨、铌、镍等稀有金属进行巧妙组合,制成了钨合金、铌合金、镍合金等。这些合金材料展现出了更为优异的耐高温性能,能够在1500 - 2000摄氏度的高温下持续工作,为火箭发动机的制造提供了新的可能。

以钨合金为例,通过在钨中添加其他元素,改善了其高温下的机械性能,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火箭发动机产生的高温。但随着火箭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发动机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合金材料也逐渐暴露出不足,在3000多摄氏度的极端高温下,它们依然难以长时间稳定工作。

(三)烧蚀材料的神奇作用

在耐高温材料的研究进程中,烧蚀材料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烧蚀材料是一种由碳纤维、凯夫拉等耐高温、高密度纤维材料制成的特殊材料,它的工作原理十分独特。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高温热流作用于烧蚀材料,材料会发生分解、熔化、蒸发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而这些变化过程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冷却的效果。

与此同时,烧蚀材料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会在发动机内壁形成一层保护性气体,就像给发动机穿上了一层隐形的“防护服”,进一步增强了对发动机的保护作用。这种材料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的温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因高温而受损的表面,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烧蚀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和喷管等关键部位,以及火箭返回舱的外壁、弹道导弹的弹头等,为这些部件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例如,在火箭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返回舱以极高的速度冲入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数千摄氏度的高温,此时返回舱外层的烧蚀材料就会发挥作用,通过自身的消耗来吸收热量,保护返回舱内的设备和人员安全。

二、精妙绝伦的冷却技术

(一)再生冷却:一箭双雕的智慧之举

再生冷却是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常用的一种高效冷却方法,其原理充满了智慧。液体火箭通常采用液氢、液氧、液体甲烷和煤油等作为燃料,其中除煤油外,其他燃料在液态时温度极低。以液氢为例,其温度可低至零下252.7摄氏度 ,这些低温液体燃料就像是天然的“制冷剂”。

在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让这些低温液体燃料在进入燃烧室之前,先通过环绕发动机和喷嘴的管道进行多次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低温液体燃料就像一个个勤劳的“热量搬运工”,它们充分吸收发动机和喷嘴产生的热量,实现了高效的热交换,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发动机的温度。与此同时,吸收了热量的燃料在进入燃烧室前得到了预热,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进行了充分的热身,燃烧效率大大提高,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为火箭提供更强大的推力。

我国的长征七号火箭就成功应用了再生冷却技术,它使用超过700吨的液氢和液氧来为火箭发动机降温,确保了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发动机的稳定运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薄膜冷却:细微之处的强大守护

薄膜冷却是一种在发动机内部形成保护膜来抵御高温的冷却方式。具体来说,科学家利用少量的流体燃料在喷管内部进行喷涂,这些燃料会在发动机喷管内壁迅速形成一层极薄的薄膜,这层薄膜虽然看似脆弱,却有着强大的防护能力,它就像一层无形的“保护霜”,将喷管与高温燃气隔离开来。

由于这层薄膜的存在,火箭喷出的火焰与喷嘴直接接触的面积大大降低,从而显著减缓了热量传递的速度,有效地防止了喷嘴内壁因过热而熔化。这种冷却方式虽然使用的燃料量较少,但却能在关键部位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为火箭发动机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些发动机还会巧妙地利用燃气发动机的废气来进行薄膜冷却,实现了废气的再利用,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冷却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三)辐射冷却:真空环境下的散热之道

在浩瀚的宇宙中,几乎是真空环境,热量无法通过空气对流的方式散发,此时辐射冷却就发挥了关键作用。辐射冷却的原理是利用炽热物体能够向外辐射热量的特性,让火箭发动机的热量以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到太空中。

为了提高辐射散热的效率,火箭发动机的喷管通常会制造得非常薄。例如,猎鹰9号的梅林 - 1D真空版发动机,它的喷管采用铌合金制成,厚度仅有0.4毫米,如此薄的喷管使得热量能够更快速地以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从而保证发动机在真空环境下的正常工作。同时,选择合适的耐高温材料以及在壁面上涂覆黑度0.85以上的高温涂料,也能进一步提高辐射散热的效果。

(四)多种冷却方式的协同运用

在实际的火箭发动机设计中,很少会单纯使用一种冷却方式,而是将多种冷却方式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达到最佳的冷却效果。例如,SpaceX的星舰火箭,它不仅运用了再生冷却技术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还结合了薄膜冷却技术来保护喷管内壁,同时采用特殊合金将热量散发到太空,通过多种冷却方式的协同作用,确保了发动机在极端高温环境下的可靠运行。

我国的火箭在冷却技术方面也采用了多元化的设计思路,除了再生冷却和薄膜冷却外,还运用了轴向通风冷却。轴向通风冷却通过在喷口周围引入冷空气,利用冷空气与高温燃气之间的热交换来降低温度,有效地保护发动机免受高温损害。

三、优化设计降低热负荷

(一)喷口形状的巧妙设计

火箭发动机喷口的形状对其性能和热负荷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优化喷口形状,可以使燃气更加顺畅地排出,减少燃气在喷口处的滞留和紊流,从而降低喷口处的温度。例如,采用拉瓦尔喷管设计,这种喷管由收缩段、喉部和扩张段组成,能够使燃气在喉部达到音速,在扩张段进一步加速,从而提高燃气的喷射速度和效率,同时降低喷口处的热负荷。

不同类型的火箭发动机根据其任务需求和性能特点,会采用不同的喷口形状。例如,用于深空探测的火箭发动机,可能会采用更大扩张比的喷口,以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而用于近地轨道发射的火箭发动机,则会在保证推力的前提下,优化喷口形状以降低热负荷和制造成本。

(二)燃烧过程的精细控制

除了喷口形状,燃烧过程的控制也是降低火箭发动机热负荷的关键。通过精确控制燃料和氧化剂的喷射量、喷射速度以及混合比例,使燃料在燃烧室内充分、稳定地燃烧,可以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局部高温区域,降低发动机部件所承受的热应力。

现代火箭发动机通常采用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整燃烧参数,确保燃烧过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燃烧室的压力、温度等参数,控制系统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燃料和氧化剂的供应,使燃烧过程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不仅降低了热负荷,还提高了发动机的推力和效率。

四、展望未来:持续探索与创新

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对火箭发动机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在材料科学、冷却技术和发动机设计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火箭发动机的耐高温性能和可靠性。

在材料方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的耐高温复合材料,如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增强材料等,这些材料有望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具备更高的耐高温性能和机械强度。同时,对现有材料的改性和优化也将不断进行,以充分挖掘其潜力。

在冷却技术领域,新的冷却原理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例如,基于微纳技术的新型冷却结构,能够实现更高效的热交换;智能冷却系统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实时调整冷却策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

在发动机设计方面,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们能够更加精准地优化发动机的结构和性能,实现更加高效、可靠的火箭发动机设计。

火箭发动机在高温下不被熔化的奥秘,是材料科学、冷却技术、优化设计等多方面技术协同创新的成果。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仅推动了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插上了坚实的翅膀。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火箭发动机将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为我们揭开更多宇宙的奥秘。

作者黄湘红,教育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天文学会会员,湖南省天文协会理事

段跃初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