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可以帮助身体降温,维持身体的舒适状态。很多人以为出汗是排毒的过程,出汗越多毒素排出去的越多。其实对于健康的人而言,出汗多少是体质差异,但出汗“过了头”反而是在“消耗健康”,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生理性出汗

①汗腺多及敏感差异,天生爱出汗

人的汗腺数量是天生的,汗腺负责分泌汗液,遍布全身。每个人汗腺数量、活跃度有差异,影响着对热和压力的反应敏感度,汗腺多和敏感的人,相同环境中,出汗更多。

②新陈代谢率高的人易出汗

新陈代谢是身体内细胞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过程会产生热量引起出汗。新陈代谢较快的人,在进行相同强度活动时,身体产生热量多,通过出汗散热,维持体温的稳定。

新陈代谢速率受年龄、性别、体重和遗传因素影响。年轻人、肥胖者和男性通常比老年人、瘦者和女性新陈代谢速率高,更容易出汗。

③情绪波动大,引起精神性多汗

情绪波动,如焦虑、紧张或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跳加快和血管扩张,促进分泌汗液。紧张或焦虑时,即使没有剧烈运动也可能出汗。

2.疾病引起的“出汗”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患者会过多分泌甲状腺激素,基础代谢率增加,身体产热增多,为了散热,身体通过增加出汗调节体温。即使处于室温或凉爽环境中,也可能持续性出汗。同时伴有心悸、体重下降、易怒、手颤等。

②糖尿病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导致血糖水平波动较大。当血糖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身体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和其他激素,刺激肝脏释放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引起出汗、颤抖、心慌、焦虑、头晕、饥饿感等应激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意识丧失,出现濒死感。

③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体温调节,导致潮热和盗汗现象,伴随易流汗、心烦、易怒等症状,干扰睡眠并影响日常生活。

3.大量出汗后该做的四件事

①及时补充电解质

出汗会导致电解质流失,其中的钾元素能够调节细胞内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心肌功能和心跳规律正常。可以食用土豆、蘑菇、绿叶蔬菜等钾含量丰富的食物;流失的钠元素可以通过淡盐水补充,或饮用含有钠、钙、镁、钾离子的电解质水,帮助短时间大量出汗人群补充所需矿物质,辅助身体机能运作,维持体液平衡。

②及时补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毫升至1700毫升,大量出汗后要增加水的摄入量。匀速小量间断补水,每次150毫升至200毫升即可,一口一口地慢慢喝。过3分钟至5分钟后可再喝一点,不可短时间内大量饮水。

③休息后再洗澡,切忌冷水澡

出汗后身体毛孔张开,血液处于高速循环状态,立刻洗澡会对身体和皮肤造成伤害。热水会加快血液流动,可能造成身体缺氧。应稍事休息再用温水冲澡,切记不要洗冷水澡。

④勤换衣服,摆脱潮湿隐患

出汗过多会刺激皮肤,如果衣服透气性较差,运动时间比较长,汗液浸渍可能会诱发皮肤瘙痒、毛囊炎、过敏等。建议每日使用温水搭配温和清洁用品清洗,既能有效去除污垢和汗液,又不会刺激皮肤。清洗后,用干净毛巾轻轻擦干,保持皮肤干燥。特别是在运动或大量出汗后,及时清洁可避免污垢堆积引发皮肤感染,维持皮肤健康状态。

□温州市中医院主管护师林李素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