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每年肺癌新发约82.81万例,死亡约65.70万例,新发及死亡人数均居恶性肿瘤首位。手术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受疾病分期、基础肺功能及合并症影响,仅部分患者能接受手术。其中,心肺功能不全是早中期患者无法耐受手术的常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持续高位。研究显示,肺癌患者中COPD患病率男性高达72.8%,女性达52.5%。COPD患者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长期氧摄入不足导致肌力减弱、活动能力差及全身炎症反应,显著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部分早期肺癌患者甚至因肺功能差而丧失手术机会。
创新实践
针对这部分患者,益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积极开展围手术期肺康复训练,旨在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强活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为因心肺功能不全暂无法手术的患者创造手术可能。
案例分享:肺鳞癌合并COPD及哮喘患者的成功救治
患者苗女士,62岁,因“血糖控制不佳”入院。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合并COPD病史,同时患有糖尿病、冠心病。肺部CT及支气管镜活检确诊为右下肺中央型鳞状细胞癌(cT1bN0M0 IA2期),需行右下肺叶根治性切除术。
▲图1: 肺部CT影像显示右下肺近肺门处约16mm*13mm软组织结节(考虑中央型肺鳞癌)
▲图2: 肺功能检查报告提示中重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加之哮喘病史,术后若哮喘发作,极易出现呼吸衰竭而威胁生命安全,且右下肺叶功能约占全肺20%-25%,切除后呼吸功能恢复也面临巨大挑战
围手术期呼吸道综合管理方案
1.术前准备
①加强心理建设,保持积极心态;控制血糖、血脂及电解质等指标,加强营养支持,维持良好生理状态。
②药物治疗:祛痰治疗、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吸氧治疗、抗感染治疗。
③呼吸道物理治疗,方案以呼吸肌训练及心肺功能训练为主,具体如下:
**腹式呼吸法:**保持平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右手放在上腹部,左手置于胸部,口唇轻闭,舌尖抵住上颚。经鼻缓慢深吸气,使膈肌尽量下沉、腹部隆起,自然停顿1-2秒。呼气时,口唇微开,舌尖复位,顺呼吸逐渐收缩腹肌,使腹壁下陷,将气经口呼出,再以鼻吸气。
**缩唇呼吸法:**经鼻腔吸气,呼气时将口唇缩紧,像吹口哨一样,在4-6秒将气体缓慢呼出。通过增加呼气时的阻力,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压力,防止支气管及小支气管被肺内压压瘪,促进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
**吹气球/人工阻力训练:**深吸气后匀速吹大气球(选800-1000ml容量),直至无法吹出气体,避免过度用力。频率:每日5-6次,每次3-5分钟。替代工具:呼吸训练器可量化吸气量,效果更直观。
**有氧运动:**根据自身情况,在术前进行步行、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肺耐力、增加肺部通气量,改善身体的氧气利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逐渐适应身体负荷。
苗女士经过术前的胸外科制定的呼吸功能强化锻炼后,自觉呼吸状况较前好转,复查肺功能也显示有所改善。
▲图3:术前呼吸训练后肺功能复查报告(显示改善趋势)
2. 术中管理
胡世锋副主任医师带领郭昊医师、王兴医师,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全麻胸腔镜下右下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右下肺鳞癌pT1bN0M0 IA2期,为早期肺癌。
▲图4:切除的右下肺叶病理报告
关键措施:
①胸外科术前对手术充分进行规划及预判,加上成熟科学的肺癌根治手术经验,使手术迅速精准完成,缩短了患者手术麻醉时间,也为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打好基础。
②术中对气道分泌物的积极清理,减少了术后呼吸道分泌物的残留,使气道通畅。
③体温管理:保持术中正常体温,防止低体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和感染风险。
④胸外科常规开展的肺癌胸腔镜手术微创小切口,及术中手术切口周围的肋间神经阻滞,为术后切口的镇痛提供了保障,改善患者术后咳嗽无力、排痰困难等不适,提升患者术后呼吸锻炼舒适度。
3. 术后康复至出院
①早期拔管与镇痛:采用神经阻滞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进行多模式镇痛。
早期活动:术后6-12小时内鼓励患者床上活动,24小时内下床行走,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和肺不张。
早期恢复饮食:术后6小时开始流质饮食,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胸腔引流管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引流管留置时间,降低感染和疼痛风险。
②咳嗽训练与有效咳嗽:通过鼻子深呼吸,将空气充分引入肺部,使胸部膨胀。将头向前倾,使喉咙处张开,用力咳嗽数次,直到感觉到呼吸道有痰液排出为止。咳嗽时可以用手扶住胸部,帮助胸部更好地挤压,加强咳嗽效果。咳嗽排痰时予以拍背,以排出气管、肺内的分泌物和痰液,并使用机器辅助排痰治疗。
③术后药物治疗:祛痰治疗、支气管扩张剂、解痉、吸氧、抗感染治疗。
④吹气球及深呼吸功能锻炼,促进肺复张,改善呼吸功能。
总结
肺癌手术是治疗早期肺癌的最佳选择,但很多患者因合并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导致肺功能差,被视为“手术禁区”,遗憾错失根治机会。这位62岁合并中重度COPD和哮喘的苗阿姨就是典型例子,她的右下肺癌需要切除约25%功能的肺叶,风险极高。
益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团队的核心策略是:将呼吸康复贯穿手术全程!
术前“强肺”: 不是简单用药,而是量身定制“呼吸训练套餐”(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吹气球/阻力训练)结合药物(祛痰、抗炎、支扩)和有氧运动,目标是短期内尽可能提升肺储备和咳嗽排痰能力,把“脆弱”的肺练得“强壮”一点,为手术耐受打好基础。
术中“护肺”: 利用胸腔镜微创技术减少创伤;手术追求精准快速,缩短对肺的干扰时间;特别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和体温稳定;采用神经阻滞镇痛,为术后敢咳嗽、早活动做准备。
术后“复肺”: 核心是“快速康复”:强效镇痛让患者敢咳敢动;尽早下床防血栓和肺不张;持续呼吸训练(咳嗽、深呼吸、吹气球)和必要的药物支持,帮助剩余肺组织尽快“张开”代偿。
这个成功案例证明,即使肺功能基础较差,通过科学、系统、个体化的围手术期呼吸道综合管理(术前积极准备+术中精细保护+术后快速康复),也能显著降低手术风险,让更多原本无法手术的肺癌患者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重获新生!这体现了现代胸外科追求精准微创与快速康复结合的综合治疗理念。关注肺功能,做好呼吸管理,是肺癌手术安全与成功的重要保障!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王兴 胡世锋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益阳市中心医院 王兴 胡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