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人对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真伪多方质疑并争论不休,但无论细节上有多少依违和模棱,回望当年,我们都会肃然看到一代科学家大无畏的整体群像:1752年5月10日,法国物理学家达利巴德,也是富兰克林1751年论文《电的实验与观察》的法语翻译者,按照富林克林岗亭实验的构想,在马尔利城最先用40英尺高的铁杆引来天上的雷电,一周后同事德劳在巴黎重复这个实验。接下来是英国人坎顿、威尔森、毕维斯相率跟进,欧洲各国科学家也群起效尤。
1752年5月10日下午2时,达利巴德请一位退伍老兵扮演普罗米修斯,在马尔利城首次从天上引来雷电
(来源:Les Merveilles de la science/Le Paratonnerre-Wikisource)
1753年6月7日意大利科学家在罗马进行的风筝实验
(来源:commons wikimedia)
俄国著名物理学家乔治·威廉·里奇曼
(来源:commons wikimedia)
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和里奇曼进行雷电实验
(作者:Petrov Leonid Grigorievich,Petrova Valentina Vladimirovna;来源:kunstkamera.ru)
俄国科学家乔治·威廉·里奇曼设计了世界第一个定量测量雷电的实验装置
(来源:fiz.1september.ru)
里奇曼设计的测电指示仪
(来源:fiz.1september.ru)
而俄国圣彼得堡惨烈的一幕则永远铭记在科学的史册上。
1753年8月6日上午,著名物理学家里奇曼正在参加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例会,看到暴风雨自北而来,便急忙带着为实验作图的雕刻师索罗科夫赶回家中,用首创的精密仪器测量通往屋顶的绝缘金属杆在雷雨中的带电强度。正当他俯身观察指针时,一个拳头大的蓝色火球伴随着巨响从铁杆上跃起,击中里奇曼的前额。强劲的电流从左脚穿出,撕裂了鞋子。妻子闻声冲进烟雾弥漫的房间,里奇曼已经倒在地上停止了心跳,额头和脚底的瘢痕留下“球雷”的来踪去迹。索罗科夫也被猛烈的冲击波掀倒。里奇曼是第一个为研究雷电而牺牲的“科学烈士”,时年42岁。里奇曼说:“科学家必须有颗无畏的心,我将勇往直前。”教会闻讯后禁止类似触犯“天威”、遭到“天惩”的妄动。而当天同时在家中做雷电实验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说:“里奇曼死得壮丽,他倒在自己的岗位上。”球雷之谜今天仍没有得到完美的破解,而大地上林立的避雷针则是一代科学家永恒的纪念。
1753年8月6日里奇曼在圣彼得堡家中做雷电实验时被球雷击中
(来源:commons wikimedia)
1753年8月6日里奇曼在圣彼得堡家中做雷电实验的外部环境
(来源:decoder.ru)
里奇曼说:“科学家必须有颗无畏的心,我将勇往直前。”
(来源:Gewitter-Blitze waren herrliche Tode f Ü r Physiker,Von Ulli Kulke,welt.de)
科学的殉难者里奇曼
(来源:img1.liveinternet.ru)
坐落在爱沙尼亚派尔奴的里奇曼雕像
(作者:Heaporgand;来源:commons wikimedia)
来源: 《播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