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或腹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肛门坠胀感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显示,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中,约5%-20%会发展为慢性放射性直肠炎,而急性期发生率更高。作为护理工作者,本文我们将从放疗前准备、治疗中护理、治疗后康复三个阶段,为患者科普科学系统的肠道保护方案。
一、放疗前:筑牢肠道防御屏障
1. 精准评估与个体化护理计划
放疗前需通过CT、MRI等影像技术明确肿瘤位置与肠道关系,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炎症性肠病)、既往手术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重点监测血糖波动,因其发生放射性肠炎的风险较普通患者增加2.3倍;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因肠道粘连风险高,需调整放疗体位以减少肠道受量。
2. 肠道准备与微生态调节
放疗前需做好肠道准备与保护,前1天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如舒泰清)清洁肠道,可降低40%肠道感染风险;前3天开始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每日3次),调节菌群平衡,能使放射性肠炎发生率降低27%。
3. 黏膜保护剂预处理
硫糖铝混悬液(1g/次,每日3次)可在肠道形成保护膜,减少放射线对黏膜的直接损伤。对于直肠癌患者,放疗前3天开始使用美沙拉嗪栓剂(1g/次,每日2次)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降低黏膜水肿风险。
4. 饮食预适应
放疗前1周开始低纤维饮食(每日膳食纤维<15g),避免粗粮、芹菜等高纤维食物,减少肠道内残渣。同时增加优质蛋白摄入(1.2-1.5g/kg/d),推荐清蒸鱼、鸡蛋羹等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D(800IU/日)和钙剂(1200mg/日),预防骨质疏松导致的肠道损伤。
二、放疗中:多维度动态护理干预
1. 实时剂量监控与体位管理
影像引导放疗(IGRT)中,每日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把摆位误差控制在2mm内,防正常组织超量照射;直肠癌患者用“缩野加量”技术,减少直肠前壁剂量超50%。同时开展膀胱训练,建立条件反射后,能让膀胱体积变异系数从38%降到12%,减轻肠道受压。
2. 症状分级护理
依据WHO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制定分级护理方案:1级(轻度)时,患者每日腹泻<4次且无便血,饮食上选米汤等无渣流食,药物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双歧杆菌调节菌群,便后温水清洗肛周并涂氧化锌软膏;2级(中度)者,每日腹泻4 - 6次伴少量便血,需皮下注射奥曲肽、局部用康复新液,每2小时评估肛周皮肤,用造口袋收集排泄物;3级(重度)时,每日腹泻>6次且大量便血,要暂停放疗,建立静脉通路补液,用糖皮质激素抗炎,必要时输血,同时安排专职护士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
3. 肠道运动管理
针对便秘的放疗患者,可使用轻泻剂促进排便,如口服乳果糖15ml/日,或聚乙二醇4000散10g/日,避免用力排便损伤肠道。同时,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分钟,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放射性物质在肠道的滞留时间。
4. 中药辅助护理
黄连解毒汤(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水煎剂可降低肠道炎症因子TNF-α水平,临床观察显示可使便血发生率降低27%。对于湿热型患者,可联合使用葛根芩连汤(葛根15g、黄芩9g、黄连6g、甘草3g)清热燥湿。
三、放疗后:长期康复护理策略
1. 营养支持与肠道修复
放疗后1个月内,患者需继续低纤维饮食并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推荐使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如百普力),按1.5 - 2.0kcal/kg/日供能,降低肠道渗透压以减少腹泻。同时,每日补充锌15mg、硒50μg,可促进黏膜修复,缩短愈合时间3.2天。
2. 肠道功能重建训练
对于放疗后出现不同肠道问题的患者有相应治疗手段:排便失禁患者可采用生物反馈治疗,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指导盆底肌训练,每周2次、持续6周,能使失禁评分改善58%;顽固性便秘患者可植入骶神经刺激器调节肠道蠕动,临床有效率达72%。
3. 定期监测与早期干预
放疗后需密切监测肠道状况,每3个月进行一次肠镜检查,着重查看直肠前壁等高剂量区域,发现毛细血管扩张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一次有效率达89%;每月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连续3次阳性要警惕肠道出血,及时调整方案。
4. 心理支持与生活质量提升
放疗后3个月是焦虑抑郁高发期,此时可组织患者参加每周2次的团体正念减压训练(MBSR),通过呼吸练习等方式缓解压力,系统心理干预能让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提高21分(SF - 36量表)。同时,要培训家属掌握肛周护理等技能,构建家庭支持网络。
四、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针对不同特殊患者群体,放疗时有不同护理要点: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HbA1c需小于7%,放疗期间用胰岛素泵维持稳定以降低感染风险;老年患者要加强防跌倒护理,用助行器保持平衡;儿童患者可采用质子治疗,并用生长激素促肠道发育。
结语
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需要肿瘤科、放射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协作,而护理工作贯穿始终。通过精准评估、个体化护理、动态监测和长期康复指导,可将严重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需以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技能和人文的关怀,为患者筑起肠道健康的“防护墙”,助力其顺利完成治疗,回归正常生活。
作者:牛雅斌 唐宇静 张赟鑫 山西白求恩医院妇科乳腺泌尿肿瘤科一病区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