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拂过,蝉鸣四起,中医养生智慧照亮健康之路。今日小暑,标志着盛夏正式拉开帷幕。骄阳似火,暑气蒸腾,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已经到来。

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人体如同顺应天时的“小太阳”,阳气外达体表,汗腺开泄排毒,但也面临脾胃虚弱、津液易耗等健康挑战。小暑养生的智慧,你准备好了吗?

一、 小暑养生:顺时而养的中医智慧

(1)中医理论揭示,小暑至大暑的15天是“伏前灸”关键期。此时通过艾灸可提前疏通经络、温补阳气,为后续三伏贴、三伏灸奠定基础。

(2)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该时段艾灸可提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3)小暑养生需把握“顺阳而调”的智慧,一方面心火当令,心阳最盛,容易出现心神不宁;另一方面,人体阳气外达体表,脾胃相对阳气不足。

二 、 三高人群:安然度夏的防护指南

持续高温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暗藏健康危机。

高温下,人体为散热会使皮肤血管扩张,但大量出汗导致的血液浓缩、电解质流失,加上睡眠质量下降,反而使得血压调控机制紊乱,波动性显著增大。

三、 科学防护是关键

(1)主动补水:每日保证饮用1500-2000毫升白开水,采用“少量多次”原则。出汗多时,可适量补充淡盐水或通过新鲜蔬果补充电解质。

(2)空调使用:温度设置在26℃-27℃为宜,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避免冷风直吹,尤其睡眠时切勿让空调或风扇长时间直吹身体。

(3)运动时段:严格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选择清晨5-7点或傍晚6-8点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

药物管理:务必遵医嘱按时服药,切不可因夏季血压、血糖看似“好转”而自行减药或停药。

四、 中医特色:冬病夏治的黄金时节

2025 年三伏天从 7 月 20 日开始到 8 月 18 日结束,这段时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毛孔张开,此时贴敷药物最易被皮肤吸收,直达病灶。

三伏贴,作为 “冬病夏治” 的明星疗法,依据中医 “天人合一”“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等理论诞生。在三伏天,将特殊调配的中药制成膏剂或药饼,贴敷在人体特定穴位,从而预防和治疗一些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

其适用病症广泛,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亚健康调理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使用方法方面:**传统穴位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每伏第一天开始,目前每伏的任何一天均可,以晴天的 10:00 - 17:00 为佳。成人一般贴敷 4 - 6 小时,儿童 0.5 - 2 小时,具体时长可根据个人皮肤耐受程度适当调整,若贴敷部位出现痒、疼、灼热感明显等不适,应提前取下。

**注意事项和禁忌人群:**贴敷期间,要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海鲜等刺激性食物,忌烟酒;避免大量出汗,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吹空调、风扇直吹贴敷部位,不要立即洗澡,尤其是不能用冷水洗澡,建议贴敷后4-6小时再洗澡。孕妇、对药物过敏者、皮肤有破损或感染者、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人群,不宜进行三伏贴贴敷;2岁以下婴幼儿皮肤娇嫩,也需谨慎使用。

三伏贴疗法是“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适合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关节炎等。

五、 饮食调理:清热祛湿的食疗良方

小暑饮食宜“清补为主,兼顾祛湿”。适当食用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敛汗生津,苦瓜、莲子等苦味食物清心火;多食新鲜蔬菜,少食油腻辛辣;湿热渐重时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之品。

推荐食疗方:

茯苓薏仁老鸭汤:老鸭500克,冬瓜500克,茯苓20克,薏苡仁20克。滋阴降火,健脾燥湿。

绿豆薏米消暑粥:绿豆50克,薏米30克,大米50克。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莲子百合银耳羹:莲子50克,百合30克,银耳1朵。养心安神,补脾止泻。

六、 情志起居:平衡身心的养生之道

小暑时节,作息调理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夏至期间可适当晚睡早起,但必须保证午休,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在情志调养方面,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是预防夏季疾病的重要措施。可选择静坐、听舒缓音乐以“静心”,或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

小暑已至,养生正当时。掌握中医智慧,顺应自然规律,让我们在这个盛夏拥抱健康,远离“三高”烦恼,以平衡之道迎接金秋的到来!

养生不在朝夕,贵在坚持;健康不在昂贵,贵在方法。

来源: 小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