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6月30日早上,有网友在烟台海阳市千里岩海域附近的海面和沙滩上拍到浒苔,俨然一片海上长出“青青大草原”的奇景。什么是浒苔?为什么浒苔会大量出现?它的出现对海洋环境又有什么影响?
烟台附近海域惊现“海上草原”(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01 海上“草原”的本尊:浒苔
浒苔属(Enteromorpha)是一类属于绿藻门的大型绿藻,又叫苔条、苔菜、海菜,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海区,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沿岸都有浒苔报道。
浒苔分布于全球海洋、河口以及海陆交界处的咸淡水环境中。一般来说,浒苔喜生于高潮带或中潮带的岩石、石沼中, 附着于一定的“底座”上,如固体基质、在泥沙平地,相互“纠缠”在一起;不过浒苔也并非“葛优躺”在“底座”上,由于其藻体有中空粗枝, 因而它是可以漂浮的。
2014年6月,游客在连云港在海一方海滨公园海边浒苔铺就的“绿毯”上玩耍(图片来源:新华社)
02 绿潮:开启“野蛮生长”模式的浒苔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一些大型绿藻会发生暴发性的增殖、聚集,从而导致一种叫“绿潮”的生态现象的出现。
我们不妨把绿潮比喻为:开启了“野蛮生长”模式的大型绿藻所引发的现象。绿藻门的不少“冤家”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开启这种“野蛮生长”模式,如硬毛藻属(Chaetomorpha)、刚毛藻属(Cladophora)、石莼属(Ulva),以及我们本文的主人公——浒苔属。
2017年6月,山东青岛栈桥风景区出现大量浒苔(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我国,不同海域引发绿潮的绿藻也不尽相同。比如,位于渤海海域的大连沿岸,以及东南沿海的厦门、北海沿岸,其每年春天会定期发生规模不一的绿潮,引发这些地区绿潮的主要“元凶”是石莼属绿藻;而我国黄海海域的绿潮,主要是由浒苔属绿藻引起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上的明显差异,这也导致了它们在分布区域和爆发规模上的不同表现。此次出现海上“草原”的烟台市的海阳市沿岸,正处于黄海海域。
03 浒苔绿潮的特点及形成
与多发生在封闭、半封闭海湾的世界其他范围内绿潮不同,我国黄海浒苔绿潮发生在较为开阔的海域,具有以下特点:
♦生物量大
♦影响面积大
♦影响岸线长
♦迁移距离大
2017年6月,工作人员在青岛栈桥海水浴场清理浒苔(图片来源:新华社)
黄海浒苔绿潮的壮势并非一蹴而就。它的暴发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适应期→快速生长期:大约每年4月至5月期间,江苏海域的环境条件(如水温、光照等要素)适于浒苔生长,绿潮从适应期进入快速生长期;
快速生长期→稳定期:在浒苔“北漂”的过程中,光照强度的适宜度越来越符合它们的“胃口”,于是得以快速“成长”,漂到山东海域时,达到最大规模,进入稳定期(7月),形成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草原”;
稳定期→衰落期:好景不长,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光照强度越来越强,浒苔藻体“破防”受损,发白、腐烂,绿潮渐渐走向衰亡期(8月)。
04 浒苔绿潮的危害与防治
浒苔爆发直至形成绿潮,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浒苔“野蛮生长”,其他生物生长“受限”
大量的浒苔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消耗水中的养分,还会遮挡了阳光,这就相当于和别的生物“抢吃抢喝”,从而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长。
2008年7月10日,直升机在奥帆赛水域上空巡查浒苔的分布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2008年7月10日,在奥帆赛水域外,渔船在布网拦截浒苔。(图片来源:新华社)
(2)“封锁”海面,影响海上活动和“岸容”
黄海浒苔绿潮在稳定期覆盖面积广,有时可达数万平方公里。大量的浒苔聚集,会覆盖海面,就像出现新闻中的绿色草原那样。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赛的前两个月,亦属于黄海海域的青岛附近海域就爆发了浒苔绿潮,当时青岛浮山湾奥运会帆船赛将近50平方公里的警戒水域面积上,居然聚集了超过15平方公里的浒苔。此外,绿藻会随着海潮堆积在岸上,一旦产生腐烂也会影响沿岸的景观。
2008年7月10日,来自日照的驳船在奥帆赛水域外布网拦截浒苔(图片来源:新华社)
(3)死后“放毒”,“屠戮”贝类
浒苔死亡后易腐烂并发生沉降,其腐烂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便随之“入侵”下层水体中,给沿海水下养殖生物(尤其是贝类)带来灭顶之灾,造成养殖业的严重经济损失。
2022年7月,环卫工作人员和大型机械在青岛市市南区第三海水浴场海滩上清理浒苔(图片来源:新华社)
面对浒苔绿潮,我们有何应对之策呢?
第一,提升预警能力。浒苔漂浮时方向不定,预警难度较大,近年来有采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GPS、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对浒苔进行追踪定位。
第二,加强捕捞能力。如利用围堵法、捕捞法等“捉拿”浒苔,或者在关键海域设置拦截网、围网。
第三,探索“变害为宝”的能力。浒苔作为一种天然绿藻,经过加工处理,它们就能"变身"为健康食品(比如浒苔饼干、浒苔粉)、医药材料、动物饲料、化工材料、纺织品等。对浒苔进行及时采集、合理利用,不让它们死亡后产生次生灾害,这种"从污染到资源"的转变,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者:盒子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度“十佳新锐科普创客”大赛文章类三等奖获得者
审核:刘清华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策划:翟国庆
出品:科普中国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