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邹静波主任技师,重庆文理学院药学院 罗洁副教授

人博卡病毒(HumanBocavirus)从病毒分类学角度上属于GroupII(SsDNA病毒)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的病毒,常见的有HBoV1~4型。2005年8月,瑞典学者Allander等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中首次分离得到一种新型人类细小病毒并命名为人博卡病毒(HBoV),一个月后,澳大利亚学者再次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检获同一种病毒。2006年8月,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和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利用体外DNA检验技术,继瑞典、澳大利亚之后,国内医学界首次检测出HBoV。

2022年5月,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液相悬浮芯片检测技术首次检出2例HBoV,证实了在永川区域内HBoV的存在,需要引起儿科临床高度重视。

HBoV是一种无胞膜、单链线状DNA病毒,基因组全长为5.2~5.3kb,由三个阅读框构成。HBoV的非结构蛋白(NSl、NPl)区域是基因组中比较保守的部分,而位于编码核衣壳蛋白(VPl和VP2)的区域较易发生突变。

博卡病毒通常感染肠道和呼吸道。一些病毒可能会通过胎盘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感染。 作为与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的新型病毒,人博卡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容易使婴幼儿罹患肺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等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喘息、腹泻等症状,高发人群为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季节特征或与地域相关。博卡病毒过去在动物体之间传播,传染性较弱,感染儿童多在周岁左右,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多为发烧。

博卡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共感染率可高达51%,博卡病毒可以以低拷贝数长期存在于 呼吸道,血液以及尿液中达一个月之久。HBoV感染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且混合感染率较高,多出现在低copies博卡病毒的患儿样品中。

几乎所有HBoV感染儿童均有咳嗽,主要为阵发性干咳,其他常见临床症状依次是:发热(71.2%)、喘息(31.0%)、腹泻(8.0%)及呼吸困难(5.7%),临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60.9%)、肺炎(23.0%)、毛细支气管炎(10.3%)、急性支气管炎(2.3%)、支气管哮喘(2.3%)和喉炎(1.1%)。此外有研究还发现,19.0%的HBoV阳性患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广泛软化(中度)、先天性气管畸形及先天性腭裂等基础疾病,且均出现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提示HBoV可能导致严重感染。

HBoV感染后,除可主要引起患儿呼吸道感染症状外,亦可能与胃肠道疾病有关。但不同学者对于HBoV是否为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致病病毒的意见并不一致。韩国也同时报道,在患有急性胃肠炎的患儿中,HBoV的阳性率仅为0.8%,说明其与急性胃肠炎的关系不大;芬兰的研究显示,HBoV与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诺如病毒的混合感染率较高,因此很难得出是由于HBoV感染直接引起胃肠道的疾病。

HBoV感染与免疫抑制目前已有关于在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患者中检测到HBoV的临床病例报道,如器官移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通常成年人感染HBoV多为病情较轻的上呼吸道感染,但HBoV可能也会引起免疫抑制成年人和儿童发生重症的呼吸道感染症状。HBoV是否会像其他细小病毒家族成员一样可以引起持续感染还有待继续研究。

来源: 邹老师的科普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