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昀书

摄影:季俊辉

当上海市铁岭中学的学子们整理书包、期待暑假来临之时,一场关于“时间秘密”的探索正在校园里展开。6月30日,夏日的蝉鸣初响,上海市科协委员、学习强国总站节气专题主讲人、《新民晚报》节气专栏作家韩可胜教授走进上海铁岭中学礼堂,以“节气,当代中国人的‘时间表’”为题,娓娓道来二十四节气如何深刻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节拍——“你们期待的暑假,始于小暑节气前的蝉鸣;而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其背后也藏着立春节气的密码。节气从未远离,它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自然时钟。”

****古韵新声:穿越千年的“时间哲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个字说明了12个月,表述了365天,相传了2000年,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时间的‘间’,本质上是不存在的,它是连绵不绝的长河。 而‘节气’的智慧,恰在于古人在永恒流淌的时光中,为我们标记下关键的‘节’点。”据韩可胜教授介绍,“‘节’指竹节,是从连续不断的‘日’中,挑选出具有转折意义的‘节’;而‘气’,则指云气升腾、万物生息,是每个特定时间段里,大自然所呈现出的独特状态与能量。”节气,就是在这无垠的时间长卷上,刻下自然的脉搏,标记物候的呼吸。

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对时令的变化非常敏感和重视。古人通过观察天空中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斗转星移,将他们对大自然纤毫变化的丝丝感受融入我们熟悉的“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夏至种豆、重阳种麦”等俗语。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当整齐的朗读声回荡在铁岭中学的上空,我们仿佛是在与千百年前的灵魂对话,与他们共享着对同一片天空、同一种节律的感动。

****丈量光阴:古人问天的东方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在国际上,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于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对这一中国人数千年传承的智慧体系,早已形成高度的认知与认同。

节气划分绝非浪漫想象,其背后是华夏先民仰望星空、丈量天地的惊人科学探索。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不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那他们如何能够如此精准地测量节气呢?

“斗转星移法”是古人根据北斗星的运行方向来定节气。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立竿见影法”则是利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冬至的影子最长,最容易测量,古人很多时候将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点。”韩可胜教授说道,古人正是通过年复一年测量这光影的舞蹈,精确计算出回归年长度,并据此在连续的圆周上,精准地‘刻’下二十四个关键刻度。到了明崇祯年间,徐光启借助西方天文学知识发明了黄赤交会法,更精确地划分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才最终定型。

天地课堂:在节气流转中触摸自然****
三年两头闰,难得闰六月。“今年大家要多念一个月的书哦。”在一片惊呼声中,韩可胜教授笑着解释道,农历因月相周期(约29.5天)、12个农历月(约354天)与太阳年(约365天)存在着约11天的偏差,需要通过“19年7闰”规则补足“年”的长度。2025年恰逢此特殊年份,农历六月将重复出现两次(六月和闰六月)。农历是阴历月和阳历节气的统一体,是阴阳合历。节气决定了要不要闰月、哪年要闰月、闰哪个月,因此节气决定了农历年的长度,决定了何时过大年、学生何时放寒假、大人何时放春节长假、国家何时启动和结束春运……所以,节气依然是当代中国人必须遵循的“时间表”。

过去,古人奉节气为圭臬,赖以观天象、授农时、定历法;而如今,二十四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天气节令的提醒,它沉潜到人的生活中,我们的生命因而有了温度和痛痒。“那二十四节气如何影响我们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呢?”韩可胜教授的讲座,不仅将古老节气的智慧星火播撒于在座学子的心田,更叩开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之门。“人不能胜天,唯有‘顺应天时’。”韩可胜教授表示,尤其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学生们——若终日囿于书斋课堂,便容易钝化了对草木荣枯、云卷云舒的天然感知。在他看来,多了解一分节气,便是多打开一扇通向自然的窗;多去感受风花雪月、日出日落的真味,生活便多一分超越书本的美好与丰盈。“无论你们未来成为探索宇宙的科学家、书写时代的文学家,还是塑造美的艺术家,亲近自然、体悟节气流转的奥妙,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必修课。”

再快的时代,也需要倾听大地的心跳;再忙的人生,也应记得仰望星空的刻度。在节气流转的诗意里,中国人始终掌握着与天地共呼吸的密码——这或许正是我们走向未来时,最珍贵的文化行囊。

“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由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联合主办,邀请院士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更好地“孵化”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在助推“双减”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树立起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